【人教部编版】语文同步练习(2018年秋季九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人教部编版】语文同步练习(2018年秋季九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93db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8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18 怀疑与学问

01 积累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 将下列语句 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 请从括号内 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 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 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

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

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

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

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示例】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8.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0.“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03 拓展阅读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

九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