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 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 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f1b82e59c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f

征: 准确, 畅达和

简洁; 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 包括: 声韵美与辞藻美, 感性美与理性美, 朴 素美与华丽美。

2. 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 的相关理论解释, 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对文本语言的准

确、 畅达、 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作者: 恩格斯

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 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

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 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

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 住、 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

艺术、 宗教等等; 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

阶段, 便构成基础, 人们的国家设施、 法的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答: “言之有文” 中的“文” 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 准确、 畅达和简洁, 本 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1.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 处处关照呼应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 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和悼念, 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的赞美,

评价马克思的伟大的历史功绩, 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 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 明白。 如第一段说明

马克思逝世, 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

第七段在评述马克思斗争精神 和实践活动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 顽强

和卓有成效, 是很少见的”; 又如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说成是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即使别的什

么也没有做, 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冲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 用了

“嫉妒”、“污蔑”、“驱逐”“诽谤”“诅咒” 以及“尊敬、 爱戴和悼念分别表明敌人与战友对他不同的 态度。”

从语言的严密性来看, 无论是一句中的修饰和限制, 还是句与句, 段与段之间的过度、 承接与照

应, 都十分严谨, 周密。 例如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 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历史科学都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成为下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一个总纲。 第六段中“他

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前一句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句话, 概括第 3-5 段

的内容, 也与第二段中“对于历史科学” 相呼应; 后一句开启下文, 与第七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

个革命家” 相连, 并为从时间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又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中“即

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 这两句从精

神的要求看似与它们的前一句重复, 但它们之间一方面相互呼应, 一方面又分别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一 句进行阐释, 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 全段文字中用一个多重复句的

形式表述, 意思表达十分严密。 第六段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

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 一句, 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对前面的话加以补充与

解释, 全句意思畅达、 周密, 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2. 本文议论、 记叙、 抒情融为一体, 结构严谨, 连贯畅达。

全文以议论为主题, 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而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 概

述马克思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 畅达简洁, 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抒情的成分贯穿全文, 对马克思逝

世的悼念和惋惜之情蕴含字里行间, 对马克思杰出贡献和伟大人格的崇敬赞颂之情流溢与言表, 具有 感人的力量。

本文结构十分严谨, 各部分之间, 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 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

统一; 作为科学巨匠, 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 它的科学研究成果和 他对科学事业看法的统一;

作为革命家, 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 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 等等。 这恰恰证明马克

思身上各种优秀的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这使得本文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 相互为用、

步步深入的特点, 如行云流水, 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 3 本文内容高度简洁, 凝练概括。

悼词内容通常以介绍逝者为的生平事迹为主, 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 但本文没有沿袭这一套路,

而是按照马克思伟大历史功绩两个方面, 以先一般, 后特殊的逻辑顺序行文。

马克思一生可介绍的内容很多, 例如他的思想是如何有“青年黑格尔派” 转到革命民主主义和科 学共产主义的; 他是如何参加共产主义者联盟, 并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

党宣言》 的; 他是如何宣传巴黎公社的意义, 支持公社的事业, 帮助公社流亡者的; 还有他的包括《德 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 等在内的一系列光辉著作等等。 但如果这样写起来, 是必要长篇大论, 而

且参加马克思葬礼的都是他的老朋友和亲属, 对马克思的一生都比较熟悉。 所以恩格斯不单是以马克

思亲密战友的特殊身份抒发自己个人的哀思, 也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伟大导师的逝世表示深切的

悼念。 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 对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做了科学评价。 全文仅一千三百多字, 对于

熟悉和了解马克思的人, 介绍这些内容就已足够; 对于不熟悉或想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人, 这些话也 足以使他们受到震撼。

综上所叙, 本文语言的准确、 畅达、 简洁, “整体言之有文”。

3. 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 的相关理论解释, 阅读散文《雪野里的精灵》, 对文本语言的文采之美 进行分析。

《雪野里的精灵》 作者: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 苍茫坤舆, 曾浩叹“寄蜉游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我真正体味出这

两句话的奥义, 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苔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 它苍劲葱郁, 主枝周逸旁出, 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 我第一

次站在它下面时, 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 所征服, 所溶解。 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 吐纳古

今的恢宏, 剪裁春秋的博大, 抽黄谢绿的顽强, 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 我又多次拜谒它, 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 它的前句喻生命短暂如蜉蝣, 后

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 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如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但站在这棵古树前,

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 我们便会感到: 在宇宙间, 地球仅是一粒微尘, 人生更如蜉蝣、 朝菌, 只不 过俄尔一瞬, 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 久远与暂短, 都是相对而言的。 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

行曲。 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 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

答: 语言分析: 文章写了千年银杏树和雪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小草, 一大一小,

一个穿越千年,

生命不断裂, 一个每年一枯荣, 生生死死。“我” 的感受是什么呢? 在定林寺苍劲高大的银杏树面前

的感受是: “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 所征服, 所溶解。“我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而在

小花小草面前, “我” 感受的事: 这些米粒大小的生命, 像是在告喻我: 希翼、 渴望、 追恋、 向往,

是一种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 它们也会顽强的举起美的萌芽, 绝不肯把 生命的蓬帆轻易的降落。 形考任务 4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 5 分):

1. 写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本的表现内容要求语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称之为表达方式。 请

结合不同的文体, 选择文本, 有所侧重地谈谈你对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等不同表达方式的 理解。

答: 表达方式包括: 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 ⑴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⑵ 描写是作者运用描绘性的语言, 把人物, 景物或场面的状态或特征具体、 形象和生动的表现

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⑶ 说明是写作运用解说性语言, 对事物的形态、 结构、 功能、 用途、 成因、 性质、 特征、 关系、

意义等进行客观的介绍和解释的一种表达方式。 ⑷ 议论是写作者运用论说语言, 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自然界、 人类社会, 以及人

自身的某种现象的理性认识正确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⑸ 抒情是写作者运用情感化语言, 主要借助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来抒发和表先内心情感

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2. 表达方式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 会因写作的具体需要而在写作者的灵活运用中形成许多特殊方法,

即通常所说的“表现技巧”。 请选择文本, 结合相应的表达方式, 分别介绍最主要的表现技法。

答: 表现技法包括: 叙述技法, 说明技法, 议论技法, 抒情技法。 叙述的表现技法有这样几种: 顺叙、 倒叙、 插叙、 平叙。 描写的表现技法有: 烘托、 对比、 错综。

说明的技法有: 定义说明、 诠释说明、 分类说明。 议论的表现技法有: 例证、 引证、 反证。

抒情的表现技法有: 客观法、 主客化合法, 主观法。

3. 阅读明末文学家张岱《西湖七月 半》, 对其中所涉及的叙述、 描写、 抒情等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西湖七月 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