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dd9503bb68a98271fefa2e

考的方式,各种“走后门”、找关系的现象将会让人无法招架。又如“面子”,中国人非常讲“面子”,现在的高考方式,避免了讲“面子”,你考不上,或考上了层次较低的学校,谁也怨不了。其次是经济。人才也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成长的,而现代科学研究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一项大科学工程需要国家投入几十亿,几百亿美元。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落后,国家把重点放在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上。真正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则是近10多年的事。这一点我们也要看到。再次是国家教育、科研体制。西方发达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在大学,因为大学有一批年轻的学生,他们的创新力、活力可以激发教授们的思维,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科研机构、重大科研项目在大学,教授们具有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我国在体制上,教育、科研是分离的。中国科学院在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和天文领域拥有16个研究机构,9000人的科研和管理队伍。国家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大的科学工程项目大多在中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有31个研究所、45个研究中心,科研业务人员达3200多人。这种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分离,制约了拔尖人才的成长。

教育与成才的关系密切。教育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表现为一系列的连续的过程。成才是教育的结果与体现。才的标准因时代和民族的差异而不同,成才是教育过程的最终体现,具有阶段性和超越性。一方面,我们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改革制度、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人才成长,使人人都能成才。

三、层次与水平

一般而言,层次与水平是一致的,层次越高,水平越高。世界著名大学都是通过学术积累,逐步发展的。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从文理学院发展到世界一流

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从技术学院发展到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的本性决定其追求卓越是无限的,发展是永远的。这是因为,大学的功能在于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知识的创造、发展是无限的,传播知识也应根据知识的形态和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人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因而人才的培养也应不断改变方式和内容。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其对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政府拨款、学生上学、社会捐赠都倾向于流向高水平的大学。因此,大学发展永无止境,追求卓越是无限的。

但是,层次又不等于水平。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十分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高校都在盲目追求高层次,忽视内涵建设。例如,专科学校想升为本科学校,本科学校想获得硕士授予权,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想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然后不断争取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一般普通高校想进入“211工程”,“211”高校又想进入“985”大学行列,“985”大学又分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三个层次,这些“985”大学仍然要为层次而苦恼。教学型大学想进入教学研究型大学行列,教学研究型大学想进入研究型大学行列。以“学院”冠名的学校千方百计想更名为“大学”。高校都在为层次的上升而费尽心思,往一条路上挤,导致学校趋同,没有特色。

导致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是复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是“服务于不同的顾客、拥有不同的目的、接获不同方式的补助、具有不同质量与成就水平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集合体”[9],突出表现在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和对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方面。但我们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不够,研究不够,从本科教学评估中学校的定位来看,很多学校往往只是从上级文件出发,没有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中,找准自己的

位置,停留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或应用型、实用型等层次。其次,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机制有失偏颇。社会对高校评价往往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且归结到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量,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多少,科研经费、科研奖励的状况等,将高等教育数量化。再次,中国文化中“重名”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本来不需要博士岗位,但为了装点门面,也要招聘博士。更有甚者,不仅看你是不博士,而且要看你本科毕业的学校是否是“211”大学或“985”大学。学生报考学校,要看你是学院,还是大学,如果是大学,报考的积极性就要高一些。申请科研课题、评奖、发表论文,往往也要看学校的层次,一些地方高校的教师在获得科研项目、评奖、发表论文方面十分困难。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难以健康发展。

高等学校的发展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建立合理的层次结构。一所大学绝不可能满足社会的全方位要求,世界名校也未必都是旗舰型、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越是卓越的大学,越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越是名校,越安于自身的定位。美国约有3000多所大学,但每一类型的大学都有一流的高校和一流的学科,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层次分明、类型清晰、定位合理,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做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解决盲目追求高层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高等学校的分类问题,并要通过政策、评价的导向,鼓励高校注重内涵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各个层次都需要一流的人才,但对一流的人才要求不一样,高校要在各自层次上创建一流。其次,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也不能走同一条道路。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定位、学科结构和师资水平,选择不同的路径。再次,全社会要努力克服中国文化中“重名”的影响。衡量一所大学,要看他培养人才的质量,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在科研项目审批、评奖等方面,要对各类学校一视同仁。

四、教学与科研

教学与科研同样既相互联乐,又有区别。教学、科研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各国高校共同关心的世界性难题。透过现象,从本质上看,分析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把握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科研是一个多样的概念。教学是一个多样的概念,“教学是一个多样化的领域,在规模、层次、方式、地点、技术以及学科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什么这么一个异质的活动使用了一个词汇‘教学’,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10]。从教学的实质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即教学包括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从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来看,有“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呈现信息、知识的活动”、“教学是开启学生对学科概念间关系的理解的活动”、“教学是通过师生交流而改变学生的观念或对世界的感知的活动”等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教学涉及的范围来看,有课程教学(包括备课、讲授、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考试等),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科研、实验、社会实践指导,资格考试、考研辅导,自学指导等,范围十分宽广。科研同样是一个多样的概念。“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这种探究应该进入公众的批判领域”(斯腾豪斯)。从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来看,有“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究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科研是研究者赋予现象以意义的过程”、“科研是研究者之间观点的相互评价与碰撞的过程”等不同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科研所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多种划分方式,如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践开发研究;课题研究、自选研究;课题研究中又包括横向课题研究、纵向课题研究等。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二是在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不同的层次,主要体现在:一所学校所面对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学、科研对其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