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试论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dd1e9e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1

试论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与完善

现行民事审判制度在效率和保障公正方面的弱点主要表

现在暗箱操作、庭审形式化、重复开庭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现行审判准备程序的功能、目的等定位失当造成的。审前程序改革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它牵涉了一系列重要的诉讼理论问题,也对诉讼体系的构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已经进行过一定的审前程序的改革,但并不顺利,曾一度踏入“一步到庭”、弱化审前程序的误区。这说明我国对于审前程序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审前程序存在的弊端和改革中出现的失误,试图通过借鉴国外审前程序的有关情况,结合我国法院的实践状况,力图总结出审前程序的普遍特点、规律,为我国的审前程序改革提出一点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

一、审前程序的涵义和相关规定

(一)审前程序的涵义

审前程序即审理前的准备程序。对于其具体涵义,学者表述不一。但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即广义上的定义:审前程序即审理前的准备,指法院受理案件后开庭审理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另一类为狭

义的定义:审前程序指为使案件达到适合开庭审理的目的而设置的,让当事人在开庭审理之前确定争议焦点和收集证据的诉讼程序。两种定义相比较,前者未把审前程序当作一个有机的体系化的程序予以描述,后者则从根本上突出了审前程序的实质内容和本质精神,较为准确地确定了审前程序的内涵。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民事审前程序予以涉及探讨。

(二)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相关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至119条对民事诉讼审理前的程序问题作了相关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法院审查立案后送达起诉状、应诉通知书等诉讼文件;(2)告知合议庭组成人员及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3)承办法官认真审核诉讼材料,全面了解案情,调查搜集必要的证据;(4)通知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开庭时间和地点。此外,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6月19日颁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的第五部分,也对庭前准备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其内容与法典规定基本相同,只增加了法官应当“审查有关诉讼材料,了解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案情比较复杂的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两方面的规定。

二、我国当前民事审前程序的弊端

上述有关规定,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应用中,其弊端已显现得愈来愈明显:

1、我国的审前准备活动具有浓重的职权注意模式特征。法院是审前程序中的主要主体,其所实施的一系列诉讼行为构成了审前准备程序的全部内涵。审前程序中权利义务的配置严重偏离当事人,属于他们的权利义务非常有限,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性,如关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未明确当事人举证期限及举证不能的后果。实践中,审前活动中权利义务向法官过度倾斜,法官包揽大部分工作,负担很重,而且,本着追求客观真实的目的,又规定法院须按照实际需要依法自行调查搜集证据。这容易使法官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而导致法官专断,甚至暗箱操作,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2、有违诉讼公正。诉讼公正,包括诉讼过程的公正和诉讼结果的公正,这二者都是诉讼公正的有机组成部分。诉讼过程的公正对诉讼结果的公正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审前准备活动实际上就是法官调查取证、查明案情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庭审的地位,成为对判决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法官在庭审之前已对案件的事实及处理结果有了成形的意见,其在庭审活动中就难以排除预断,做到居中裁判,导致了“先审后开庭”、先定后开庭“的结果。使庭审中举证、质证、辩论等一系列对抗式活动形式化、使严肃的庭审活动形式化。与现代诉讼法所确立的公正、公开、辩论和直接言词等诉讼原则

相违背。此外,关于法官主动调查取证的规定,有可能会人为地造成拼命为一方当事人取证,使当事人双方攻防力量失衡,审判有失公正。

3、影响诉讼效率、效益和安定。我国民诉法规定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亦未建立有效的审前程序,使当事人在开庭前的观点和争议焦点并未明确,鼓励和放纵了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搞突然袭击,甚至有部分当事人借机拖延诉讼,重复开庭,多次再审。再有“当事人动动嘴,法官跑断腿”情况的大量存在,稀缺的审判资源消耗在本应属于当事人分内的义务上,诉讼成本增高,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当事人以新证据推翻原判决,有损法院裁判的稳定性和严肃性,也造成诉讼程序的浪费及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三、民事审前程序改革情况概述

针对以上弊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事审判审前程序经历了几个不同思路的改革进程。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目的均是为了克服旧有诉讼模式导致的暗箱操作、庭审走过场、效率低下等弊端,把开庭审理放到审判的中心位置。在我国司法界所进行探索最多的改革方法是“一步到庭”或称“直接开庭”。

所谓“一步到庭”,具体做法是弱化甚至取消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受理起诉到法庭审理的一段时间,法官不接触当事人及证据材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