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城镇化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c97c41e45c3b3567ec8bb7

中国城镇化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摘要:农民工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改善社会保险、提供保障性住房、改善医疗条件、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权益保障、改善子女教育条件、提高职业技能等八方面。应结合农民工的需求,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改善农民工就业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关键字:农民工、现状、市民化、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1]

一、我国农民工的基本现状

有关资料表明,到2020年将有2亿到3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超过一亿。然而,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不够,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对城市文化、法律知识等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不足,拥有“城市梦”却苦于没有机会实现。除了教育,农民工还在其他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1.就业方面,大多数人无从事农业生产经验,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就业行业以工业为主,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近七成夫妻同时外出,近五成携带子女随迁。

2.收入和支出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平均约10个月,每天工作约9.2个小时,平均月工资1719元,26~30岁农民工收入最高,从30岁开始,年龄越大收入越低,50岁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6~25岁的农民工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然而,农民工大多数收入用于支出基本生活,食品支出近半。

3.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很低,希望能灵活缴费和方便续转,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期望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丰富多彩的

文化生活。

4.在居住情况及意愿方面,农民工自己租房和单位提供宿舍是主要居住形式,居住单元房的比重低,对居住情况总体不太满意,改善住房的期望方式特点鲜明,有四成农民工想在务工地定居,是否出省及举家外出对定居意愿有重要影响,想在务工地定居的农民工能承受的房价水平很低,对保障性住房需求强烈,想回家乡城镇定居的农民工多数希望能购买商品房,但能承受的房价水平也较低。 5.医疗方面,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希望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对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愿望很强烈,主要有:降低医疗费用,能在务工地看病并就地报销,子女能享受卫生防疫等公共服务。

6.权益方面,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合法渠道维权的意识较强。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虽然从事与城市人同样的工作,却拿着不一样的报酬。二是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农民工大都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待遇低,特别是在私营企业,每天一般都在10—14个小时,超时疲劳工作现象严重,但享受不到同工同酬的待遇;三是拖欠甚至拒付工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时常发生。

7.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政策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接受平等教育和非义务教育成为新的诉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工子女在务工地参加中考、高考还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入园难、入托难的问题在近两年比较严重。[2]

二、三代农民工进城的原因剖析

现在,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进城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三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进入城市,而出生于80年代以后,与90年代末新世纪初进入城市的这一代农民工,被学者界定为“新生代农民工”, 生于70年代、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城的农民工,则属于其中的过渡—代。 从60后、70后、80后三代农民工的主体特征及返城心态来看,农民工行为选择的动机是有差异的,与“60后”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70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上一代高,有一定的务农经历,但更倾向于在城市打工生活,“80后”新

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则表现出,年龄普遍较小,基本没有务农的经历,但受学校教育程度较高,从学校出来后便进入城市打工。具体而言,从进入城市打工的动因来看,“60后”农民工普遍将谋生活、赚钱作为第一目标,基本上是单一的“生存——经济”目的。“70后”和“80后”农民工的心态和第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其外出的动机已经不仅仅是怎么活、靠什么活,不是“生存一经济”形式下的“谋生”问题,而是活着做什么即活着的追求或价值问题,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寻找生存的机会,更关键的是在主动追求进入城市发展的机会。

从城市认同感来看,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也十分明显。“60后”农民工仍旧保留了小农思想,他们自我满足、自给自足,不寄希望留在城市,对农村和土地保留着依恋。“70后”农民工开始从内心里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定居倾向,往往是举家迁移。虽然举家迁移带来小孩教育、家庭日常开销以及其他生活成本的大幅增加,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正功能,如下一代的文化教育问题、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也都将有所改善。“80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可是最高的,他们几乎完全适应并内化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使它们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以及权利意识,也形塑着他们与祖辈、父辈截然不同的选择路径。网络、品牌、休闲、人际关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不在乎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的“飘一族”生活,在不断漂泊的过程中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3]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各方面的问题,国家有计划地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整体性政策框架与思路。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而是确保进城农民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农民工市民化,既与城市提供非农就业岗位能力有关,也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财力有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以人为本、公平对

待、一视同仁作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要求,以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方向,以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和安置农民工进城定居为重点,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住房、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的改革,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形成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 构建平等的就业制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一是在就业市场准入上要实现劳动者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二是在劳动关系上要实现农民工平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包括加强劳动者与企业谈判的平等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和劳动条件、实现同工同酬等。三是在平等就业制度的延伸层面上,要实现劳动者平等获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权利。

(二)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推进市民化,关键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筹的普惠的覆盖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主要目标是:(1)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要全面涵盖国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住房、社会安全、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2)制度对接:城乡、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相互衔接、转移和接续,需要建立一个整体能够对接的制度;(3)水平适度: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4)覆盖广泛:普惠公共服务要求对所有公民平等提供,要求覆盖范围广泛;(5)重点突出:公共服务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上,一定要把城乡居民要求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放在突出位置。

(三)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 从农民工定居城镇的意愿和他们在城镇的实际居住状况看,保障性住房已成为当前农民工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之一。逐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市民化安居乐业要求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四)建立有效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参保比例和保障水平 农民工始终不能为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覆盖,问题不在于农民工不愿意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