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e88c973ee06eff9aef80797

浅论贞观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摘要: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的时期。而正是由于贞观时期唐朝对突厥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它施行的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的许多少数民族才与唐朝建立了

友好交往。本文主要通过唐太宗对突厥由防御到征战,再到实行羁縻政策,简要分析唐朝与突厥间交往对双方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 东突厥 民族政策 影响

唐朝初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国家也无法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与突厥抗衡,于是唐高祖李渊臣服于东突厥,且对突厥和亲的政策来保证社会稳定,赢得对国内的反抗势力的征服。在李世民即位

后,开始考虑对突厥的反击。

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匈奴的别支,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手工业为重要部门,以擅长铸铁著称。6世纪以后,突厥势力逐渐强大。552年,阿史拿土门率领其部下打败了柔然

,摆脱了柔然的控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起了突厥汗国。在木杆可汗时期,突厥势力达到顶峰。《周书·突厥传》“东自辽海(辽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

尔湖)五六千里。”突厥汗国统一了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各国,版图辽阔。木杆建牙定都于都斤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隋文帝采用了长孙晟的“远交近攻”策略,突厥并入了隋朝版 图。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由于无法与突厥骑兵相对抗,曾向突厥上表称臣,始毕可汗还送给他一千匹马,帮助他争夺中原。唐初东突厥依仗武力强大,连年向唐朝勒索人口财物。620年,颉利可汗即位,开

始破坏与唐朝订立的盟约,屡次协同铁勒、薛延陀南下,袭击北方边城,严重威胁唐朝的稳定和北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武德七年(624年),颉利可汗亲率骑兵进攻并州,侵扰关中,掳获唐朝男女

5000余口,并率骑兵10余万大锊朔州,进袭太原”。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地1版 李渊迫于形势,打算迁都避难,多亏李世民坚决反对才罢休。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

即位(624—649)。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领十多万杀到泾州,推进到了离长安东北70里的高陵(今陕西高陵),发起进攻。唐朝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在长安以北7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截击,活

捉突厥俟斤一人,杀敌一千余人。但是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大唐王朝政局不稳,继续前进。很快到了渭水便桥以北(今陕西咸阳西南)。颉利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入朝,夸大海口威胁唐

朝君臣。唐太宗对

颉利的做法非常生气,当场扣押了执失思力。并带着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骑马到渭河岸上,大声指责颉利背信弃义,违反盟约,破坏协定。此时,唐太宗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君

主的谋略与胆气:他临危不乱,召集城内可用的青年,让他们守在每个城门前,自己独自率领小部分骑兵沿着渭水朝敌人的后背插去,打败守军。当突厥诸首领见唐朝君主是李世民,急忙下马便拜。颉

利见唐军气势很盛,自己的侧翼被袭击,而且自己背弃盟约,理亏在先。第二日与李世民在便桥上歃白马为盟,便退兵了。这就是著名的“便桥之盟”。 便桥之盟后,唐太宗就下定决心,要洗雪高

祖向突厥臣服的耻辱,加之突厥的猖獗,采取备战方针。唐太宗实行“文治”方针,下决心反击突厥。努力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临试,中者随赏弓、刀、布帛”。

“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旧唐书》卷二《太宗纪》上 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国力逐渐强大,反击突厥的条件有了。

为了不落人口舌,显示唐朝的正义性,需要一个契机来进行战争的发动。突厥进犯河西,成为了唐朝与东突厥战争的导火线。之后,经过一年多的争战,东突厥灭亡。 颉利可汗听从中原人赵德言的建议,设立了一些与突厥的传统习俗不合的制度,并连年征战,使国内民怨四起;信任经商的西域胡商,疏远突厥贵族首领;又加上天灾,雪深数尺,牛羊冻死的很多,

人民忍饥挨饿;颉利于此时又增加了对各部落的盘剥。所有着一切使许多部落反抗。颉利曾派突利征讨奚、契丹等的反叛,失败;后镇压薛延陀部,又没有成功,突利因此被囚禁十余日,突利以由此不

满颉利,密谋归唐。突厥的实力渐渐削弱。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经历了两个阶段。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效仿隋文帝的策略,支持薛延陀部的反叛,并册封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使突厥北边出现了一个强敌。大唐贞观三年(629年),中原关中地区获得大丰收。十一月,

东突厥进犯河西,被唐守将打退。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唐太宗,列举了六条出兵的理由。 唐太宗于二十三日命令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柴绍、王道宗、卫孝节等分六路出征,领兵十余万,都受李靖节制,向突厥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李道宗首先在灵州打败了突厥的一支军队,俘虏人畜上万。十二月,突利可汗和一些贵族酋长率部下投降唐朝。630年正月,李靖率3000精锐到达恶阳岭(今山西干鲁西北),连夜占领了襄城(今内蒙

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没想到唐军来得如此突然,慌忙将牙帐撤到碛口(今内蒙古

善丁呼拉尔)。李靖又用离间计,大将康苏密带着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降唐。颉利在逃往阴山的途中

被柴绍和李世绩所领的军队阻拦,大败逃离。颉利一直逃到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拥有的军队仅数万,无力与唐朝强大的军队抗衡,变想假装投降以换取恢复的时机,俟图他日东山再起。派

心腹执失思力到长安向唐太宗假装请罪求和,愿意举国内附。唐太宗派唐俭和安修仁等人前往安抚,同时,又派李靖派兵去察看动静。

李靖与李世绩两军汇合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后,认为如果放任颉利,那么,如果他带着他手下的兵马逃到漠北去,与回纥等部结盟,想追他就不容易了。可以趁着他因为唐朝使者的到来

,而放松戒备的机会,一举把他擒获,斩除后患。下令李世绩率大军随后赶到,李靖自己单独带着精锐骑兵万人,各备20天口粮,连夜向铁山疾驰。李靖冒雪到阴山,为防消息败露,把路上遇到的一千

多牧民俘虏了。又派苏定方将军为先锋,率领二百骑兵在大雾掩护下飞速前进。颉利见到唐朝使者的到来,以为唐军不会再追击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有严加防范,唐军在距突厥营帐七里才被发现。

唐军攻下突厥营帐,而颉利乘千里马逃走了。“李靖军杀敌上万,俘虏十几万,缴获各种牲畜几十万;捕杀了隋代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活捉了他的儿子叠罗施”。《唐朝对突厥的战争王小甫》华夏出

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颉利率领的一万多人在逃跑时,遭到李世绩军队的阻拦,大批酋长降唐。跟随颉利逃走的兵士不久只剩下数十骑,颉利可汗希望逃到青海的吐谷浑或高昌国王。唐朝行军副总管张宝

相抓住颉利,并押解回长安。就在这一年三月,唐朝完全控制了大漠以南的地区,东突厥灭亡。唐朝收降突厥十余万人。由于东突厥已经灭亡,原来臣服于突厥的伊吾(今新疆哈密)绿洲的城主向唐献

城七座,唐朝在此设置了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唐朝的疆域扩展到了大漠以南阴山以北600里,达到贝加尔湖。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主要是由于双方实力对比来决定统治关系。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和关系就是一个明证。汉朝前期,主要是用和亲和防御的方式来维持双方的交往;

但中央王朝强大时,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又发生了变化。汉武帝把被俘虏的匈奴族人安置在当时的山西、陕西、甘肃这些富饶之地。唐太宗继承了汉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充分尊重突厥的社会组织和习

惯风俗。采用了温彦博的建议,“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资

治通鉴》卷193《唐纪》贞观四年四月

唐太宗按照东汉光武帝安置匈奴降部的做法,把东突厥的余部安置在河套以南地区,从幽州到灵州,设置顺州(幽州境内)、佑州(甘肃旧宁夏府境)、化州、长州(甘肃旧庆阳府境)四州都督府,

颉利故地设置宁襄和云中都督府,以突厥贵族担任都督。此外,对于归降唐朝的上层分子,任命为禁卫军中的将军、中郎将等职。“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带于殆与朝士相半”。《旧唐书·突厥

传》列传144《突厥》上 颉利被押到长安后,判罪赦免,归还了他的家眷,并赐给他良田美宅,授左卫大将军。几年后,在长安病逝,按突厥风俗安葬。以后数十年间,唐朝获得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唐太宗与东突厥的关系由开始的防御转入征服,再到设置行政机构管理该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它是由于唐朝实力的强大,李世民的怀柔政策而造成的结果,也和突厥内部内乱影响的结果。唐太宗的

这些民族政策不同于唐玄宗以后的保守民族政策,它体现了当时唐朝的博大胸怀和积极迎接挑战的勇气。

639年四月,突利的弟弟利用担任禁卫军的优势,联络40多人行刺唐太宗,虽然这次行动失败了,它也使唐太宗看到了之前制度的弊端。七月,唐太宗把突厥降众迁到了黄河以北地区,并册立阿史那思

摩为可汗,赐姓李,任建牙于突厥可汗旧地,统治突厥人。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部趁机南迁至漠南,并经常派兵破坏北方生产,进行掠夺。正值薛延陀部内乱,唐太宗派李道宗、阿史那社尔、薛万彻等进攻薛延陀部。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李世绩等灭

薛延陀部,回纥等部也归附唐朝。647年正月,唐朝在漠北设置了“六府七州”,以各部落酋长任都督、刺史。

唐朝灭东突厥后,开始解决西域的问题。

隋末唐初,西突厥占据了西域,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堵塞了西域之路。(西域之路主要经河西走廊,过塔里木盆地,越葱岭,到达中亚甚至西亚)为了维护对西域的统治,加强与中亚各国的联

系,保持东西商路的畅通,从贞观十三年到显庆二年即639至657年将近20年的战争,击败了西突厥,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路地区。

东突厥既亡,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与唐朝建立起了政治联系,西域各国也纷纷来唐。隋朝末年,中原到西域的道路被占领,只有改道高昌。高昌王对过往的使节、商旅进行勒索,大肆攫取,以此渔

利。632年,焉耆王派使者入唐,请求重开大碛路(白龙堆路,今新疆罗布泊北岸一带),以方便往来,唐太宗同意了。高昌王听说后,非常生气,派兵对焉耆进行掠夺,后又联合了两个部落攻打焉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