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至6月全国外语类学术期刊论文目录分类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06年1月至6月全国外语类学术期刊论文目录分类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3fb0c5fad6195f302ba6a6

89.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90.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1.《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袁宪军,《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2.《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评谱系,张旭春,《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3.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外国文学评论》, 2006.1。

94.与时间游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5.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研究,王卓,《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6.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7.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教师》,王春景,《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8.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外国文学评论》,2006.1。

99.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0.《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1. 贝克特英语批评的建构与发展,刘爱英,《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2. 德尔班科:麦尔维尔研究新论问世,宁,《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3. 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宁,《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4. “反高潮”的《印度之行》,空草,《外国文学评论》,2006.1。

105. 全国“19世纪俄罗斯文艺思潮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关晶辉;马晓辉,《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6. “后战争时期的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杨亦军;欧震,《外国文学评论》,2006. 1。

107. 奥茨代表作《他们》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贡献及对文学教学的启发,马兰梅,《国外外语教学》,2006.1。

108. 从心理描写分析《普鲁士军官》中人物的刻画,吕中舌;朱燕,《外语教学》,2006.1。

109. 谁是真正的受害者?——《瑞普?凡?温克尔》的女权主义解读,薛小惠,《外语教学》, 2006.1。

110.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Art in American Novel,Emory Elliott,《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1. 威廉姆斯剧作中暴力的极致:强斯?维恩的阉割,徐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2. 齐灵渥斯悲剧的后精神分析解读,张海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3. 《黑暗的心脏》的语言策略,张从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4. 论库切小说《耻》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卫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5. 国外马洛研究综述,邓亚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6. 艾辛多夫自然诗的中国阐释,刘润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7. 生态批评的批评“生态”,朱桂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8.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自然,张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19. 俄罗斯思想的现代意义,朱达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20. 融入美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一瞥,陈才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21. 谁能破译《达?芬奇密码》?——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研究,刘珩,《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2。

122.中西文化心理对礼貌语及行为选择的影响,王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23. 异性恋小说,马丁?艾米斯;何楚;梅丽,《外国文学》,2006.2。

124. 颠覆性的后现代游戏——论马丁?艾米斯的“后现代招式”,张和龙,《外国文学》,2006. 2。

125. 舞者与躯体,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丁君君,《外国文学》,2006.2。

126. 意志与躯体的抗衡游戏——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舞者与躯体》,王炳钧,《外国文学》,2006.2。

127. 品特的探索真相之旅,何其莘,《外国文学》,2006.2。 128.《进步前哨》与“进步”话语,殷企平,《外国文学》,2006.2。

129. 从批判走向文化家园——评黄哲伦的剧作《金童》,汤卫根,《外国文学》,2006.2。

130. 性别?种族?阶级?空间——《莫德?玛莎》的内在空间拓展,申昌英,《外国文学》,2006.2。

131. 历史的循环——拜厄特小说《占有》的情节结构原型,程倩,《外国文学》,2006.2。

132. 权力话语的建构:论《第22条军规》中的性别隐喻,褚蓓娟,《外国文学》,2006.2。

13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王改娣,《外国文学》,2006.2。 134. 无神时代的约伯——论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翟业军;刘永昶,《外国文学》, 2006.2。

135. 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之思,范方俊,《外国文学》,2006.2。 136. 弗洛伊德与茨威格通信集,张玉书,《外国文学》,2006.2。 137.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终结,赵一凡,《外国文学》,2006.2。

138.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偏离现象阐释,薛玉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39. “拼图”中诞生的诗歌——梅利尔诗歌《迷失在翻译中》的互文性解读,王卓,《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0. 俄国语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诗学倾向,凌建侯;岳建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1. 生命坚强如斯——《人的命运》与《活着》之比较,张少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2。

142.《星座》的叙事学分析,李先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3. 横光利一《上海》中的魔幻世界,李雁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4. “战士诗人”的和平心声——评缅甸著名诗人铁拉悉都的诗作,尹湘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145. 《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兼与同时期欧洲语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较,刘广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2。

146. 借鉴?整合?创造:西方文学批评的中国化道路——胡亚敏教授访谈录,李定清,《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47.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聂珍钊,《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48. 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王忠祥,《外国文学研究》,2006 .2。

149.《荒凉山庄》阶级人物的道德伦理学分析,李增;龙瑞翠,《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0. 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蒲若茜,《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1. 论普希金的文化归属,张铁夫,《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2. 关于《群魔》:一场被遗忘的论争,朱建刚,《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3. 从“摇摆”到“回归”——《静静的顿河》伦理审美意识形态辨析,傅星寰,《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4. 泰德?休斯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倾向,区鉷;李子丹,《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5.《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殷企平;陈艳华,《外国文学研究》 ,2006.2。

156. 维多利亚文化语境中矛盾意识的突显——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欧阳美和;周香花,《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7.《间谍》的时间意义探讨,邓颖玲;朱誉,《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58. 诠释的不确定性——从《克拉丽莎》看对书信体小说的解读,李晖;钟鸣,《外国文学研究》 ,2006.2。

159. 不伦之恋:《无名的裘德》的叙事母题探析,吴卫华,《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0. 论朱科夫斯基及其诗歌(英文),查尔斯?伯恩斯坦,《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1. “石墙酒吧造反”前后同性恋文学在美国的演变,孙宏,《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2.《洛丽塔》:迷失在欲望与时间中的永恒悲剧,蔡莉莉,《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3.《殿堂》对话形式变异及其语用意义,王成宇,《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4.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曾艳兵,《外国文学研究》,2006.2。 165. 罪恶与拯救:《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救赎思想,李树欣,《外语学刊》,2006.2。

166. 幽冥之中的孜孜求索——田纳西?威廉斯后期黑色喜剧的人性化探索,李英,《外语学刊》, 2006.2。

167. 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化的美学精神——以骑士文学为中心,郭玉生,《外语学刊》,2006.3。

168. 疯癫在小说《牛奶与蜂蜜》中的文化符号意义,梁中贤,《外语学刊》,2006.3。

169. 缘由?对象?方法——新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三题,姚君伟,《外语研究》,2006.2。

170. 中国文学对《蜻蛉日记》的影响,宫海峰,《外语研究》,2006.2。 171. 语言偏离的诱惑,于建华,《外语研究》,2006.2。

172. 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彭青龙,《外国语》,2006.3。 173. 羊皮纸效应:A.S.拜厄特《水晶棺》中童话改写的痕迹,梁晓冬,《外国语》,2006.3。

174.“坏女孩”凯茜?埃克及其创作,李公昭,《外国文学》,2006.3。

175. 我的死亡我的生活,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著(节选),凯茜埃克;李公昭,《外国文学》 ,2006.3。

176. 被教化的身体——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篇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的文化学探讨,李明明 ,《外国文学》,2006.3。

177. 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弗朗茨卡夫卡;王炳钧,《外国文学》,2006.3。 178. “总有新东西”:《河湾》中的现代化主题,杜维平,《外国文学》,2006.3。 179. 《四首四重奏》中的自赎之路,洪增流;于元元,《外国文学》,2006.3。 180. 俄罗斯,你在这洪流中的何处?——对《夏伯阳与虚空》的解读,任明丽,《外国文学》, 2006.3。

181. 从男性个人主义到女性环境主义的嬗变——威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周铭,《外国文学》,2006.3。

182. 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洪流,《外国文学》,2006. 3。

183. 从《寂静的春天》看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思想,朱先明;于冬云,《外国文学》,2006.3。

184. 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曹莉,《外国文学》,2006.3。

185. 沉浸与游离——一种时间美学视野中的现代作家,刘志,《外国文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