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至6月全国外语类学术期刊论文目录分类汇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06年1月至6月全国外语类学术期刊论文目录分类汇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d3fb0c5fad6195f302ba6a6

006.2。

113. 关于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环节的个案分析——对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参考译文的商榷,施佳胜,《中国翻译》,2006.2。

114. 面向中文学术专著的机器辅助翻译研究,柏晓静、俞士汶,《中国翻译》,2006.2。

115. 英译汉:Washington Goes to War(An excerpt)(David Brinkley),叶子南译,《中国翻译》,2006.2。

116. 翻译导读:译后散记,叶子南,《中国翻译》,2006.2。

117. 汉译英:星光夜视望远镜(钟玲),黄俊雄译,《中国翻译》,2006.2。 118. 翻译导读:有意则译——字字必译,黄俊雄,《中国翻译》,2006.2。 119. 汉英互译的视点转换,易明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0. 汉语主题句的对应式英译,宋艺兵、李晓棣,《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1. 汉英翻译的虚实转换,曾剑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2. 俄汉科技翻译的几个疑难问题,马菊红,《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3. 日语科技文献翻译的“汉字词”与“外来语”,曾绍琼,《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4. 医学英语论文比较句型的应用,周英智,《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5.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段梦敏,《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6. 数字口译探究,黄建凤,《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7. 德语公证合同的汉译,黎东良,《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8. 经贸合同英语词法特征及其翻译,陈建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9. PK及其翻译,熊兵,《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0.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跨文化转换,饶梦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1. 从古籍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张小波、张映先,《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2. 浅论缩译的原则与方法,田传茂、黄忠廉,《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3. 美国总统与美语“总统”词,戴卫平、高艳红,《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4. 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杨静,《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5. “基于”的英译,安碧丽、李金丽、黄炜、徐用吉,《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6. 美国高等教育优异的原因,[美]查克?M?韦斯特、左连凯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1 。

137. 国际翻译家联盟章程 ,邱举良; ,《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38. 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刘卫东,《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39. 联合式合成词的中译英,彭月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0. 汉英翻译的迁移性冗余,尹洪山;胡刚,《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1. 超句意识、主位结构与汉译英主语的确定,成丽芳,《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2. 法律词语的英译,季益广,《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3. 论关联性信息与价值,周锰珍;曾利沙;,《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4. 论国际商务口译的语言交际技巧,廖瑛,《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5. WTO文本的句法特征及汉译,许颖欣;莫莉莉,《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6. 论导游词英译,曾丹,《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7. 概念隐喻:实现科技英语语篇语体特征的有效途径,于建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8. 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廖志勤,《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9. 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英译,刘正兵,《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50. 翻译中源语词典的选用,张锦文,《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51. “极其”结构的翻译,杨永春;徐显静,《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52. 英语有关“笑”的词汇,谭新星,《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53. 汽车的未来,丹?尼尔;李鲁,《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54. 从对意义认识之嬗变看翻译研究之发展,林克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5. 法律翻译理解之哲理——从法律诠释角度透视原文本的理解,宋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1。

156. 逻各斯(道)?异延?翻译,陈历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7. 女性身份?翻译行为?政治行为——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反思,刘爱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8. 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冯晓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9. 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陈淑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60. 主位、主语和话题——论三者在英汉翻译中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王俊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

161. 国内实用文体翻译研究综述,王方路,《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2.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滕延江,《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3.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对外译介,龙千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4. 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尹丕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5. 地区对外宣传材料的特点及其翻译,安新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6.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洽,曹瑞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7. 词语翻译与语言规范化——几个用例的分析,黄长著,《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68. “白马非马”——现象翻译与实在翻译分离释证,郑海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 。

169. 胡适译诗的平民化倾向,廖七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70. 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李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1。

171. 关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许钧教授访谈录,穆雷、许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72. 对Lawrence Vc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马会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1 。

173. 从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看苏曼殊对拜伦诗的译介,卢晶晶、张德让,《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

174. 再谈口译的忠实,姜琳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75. 从关联城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李占喜、何自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

176. 当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特征,陈友良、申连云,《外语与外语教学》,高圣兵,《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

178.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潘卫民、钱妮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179. 口译中的文化特征与思维建构,付天海、刘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180.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标准再论,司显柱,《外语教学》,2006.2。 181. 论语言象似性译观,姚雪椿,《外语教学》,2006.2。

182.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赵湘,《外语教学》,2006.2。 183. 论汉语长句断句译法,伍小君,《外语教学》,2006.2。

184. 翻译的理解与表达--"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简评,黎土旺,《外语教学》,2006.2 。

185. 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三),穆雷,《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4。

186. 从《李立翁曲话》英译看汉语词典籍英译,朱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187. 从意义不确定论谈译本差异的永恒性,汤富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188. 翻译文学史编写的可行性研究,唐海东;邬晓丽,《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89. 英语广告语篇特征与汉语广告语篇英译,王树槐;王群,《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90. 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 ,李永毅,《山东外语教学》,2006.1。 191. 从四方面比较三部汉英词典的译文,吴文子,《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92.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孙桂英,《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93. 《守望灯塔》,侯毅凌译,《外国文学》,2006 .1。 194. 《魔鬼情人》,陈榕译,《外国文学》,2006.1。

195. 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张春柏;陈舒,《国外外语教学》,2006 .1。 196. 论异化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胡开宝,《外语教学》,20

06 .1 。

197. 从“含蓄朦胧”到“显豁明晰”——以中西比较美学为指归的散文英译研究,王洪涛,《外语教学》,2006.1 。

198. 试论中国古诗词的模糊性和可译性障碍,曹山柯;黄霏嫣,《外语教学》,2006 .1。

199. 也谈“归化”与“异化”,陈正发,《外语教学》,2006 .1。 200. 译本批评的方法,汤君,《外语教学》,2006 .1。

201. 英汉语指称照应对比与翻译,黄艳春;黄振定,《外语教学》,2006 .1。 202. 回归作者意义:翻译研究中的本文神秘主义批评,刘全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203. 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的建构思想对翻译研究的意义,董务刚,《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04. 从“硬译”透视鲁迅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探索,张景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05. 建构的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建构,王祖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06. 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耿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207. 从顺应性理论看创造性叛逆,江忠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208.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朱健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

209. 论德里达的“确当的翻译”,金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 210. 化境的缺席与在场,朱鸿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211. 现代性观念在中国的建构过程与翻译关系,宋达,《外语学刊》,2006 .2。 212. “文化转向”核心问题与出路,曾文雄,《外语学刊》,2006.2。 213. 社科学术期刊关键词英译错误剖析,张晓校,《外语学刊》,2006 .3。 214. 论使用出声思维研究翻译过程 ,文军;孙三军,《外语学刊》,2006.3。 215. 超越二元对立的致思模式——当代译学格局之批判与反思,王洪涛,《外语学刊》,2006. 3。

216. 译介学中的新历史主义权力话语,朱安博,《外语学刊》,2006.3。 217. 从卡特福德到翻译规律的探讨——兼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意义,范祥涛,《外语研究》 , 2006 .2。

218. 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培根Of Studies的不同译本为例,许伟,《外语研究》,2006 .2。

219. 汉语多项定语的顺序及其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徐敏光,《外语研究》,2006 .2。

220. 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汪立荣,《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 221. 网络与文学翻译批评,许钧;高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 222. 汉日平行语料库与翻译研究,曹大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223. 语际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赵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