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二 - -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贵阳市“十二 - -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b767033a32d7375a4178058

扎快速路,完善城区主次干道网。

息烽县“十二五”以“融入贵阳都市圈,打造新息烽”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贵阳都市圈的总体发展要求,融入贵阳的产业分工和发展一体化,县城和中心城镇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贵阳、遵义地区的新兴经济增长极,完善县城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县城总体框架,配合贵遵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建设柿花坪连接线,加强西山、永靖的联系。改造老贵遵路,增加出入口,打造县城向南发展的交通轴线。近期打通县城—柿花坪—西山柏香山村的城市道路,在西山柏香山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主干道—息烽大道的向南拓展

清镇市至2015年,完成清镇市城北区一号路、城北新区三号、星坡路一期路、金清线干道、百花大道延伸段、星坡路、物流园区三号路建设。

(四)继续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结合城片改造、棚户区改造,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对老城区主要交通节点实施改造,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建设完善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形成布局合理、联系顺畅的道路网络体系。

重点建设太慈桥片区路网、红岩路延伸段、贵沙路、延安路延伸段、贵黄路城区段改造、贵遵路城区段改造、彭家湾路网改造、青年路、渔安安井片区路网、四方河西路等。

5.2 排水部分

结合城区拓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约45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日处理110万吨。全面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和中水回用工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结合城镇污水处理量的不断提高,按照“三创一办”工作目标要求,对污泥和中水进行资源化利用,完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并结合贵阳城区河道景观用水和市政用水需求,积极组织推进中水回用系统建设。综合做好河道防洪工作,提高河道防洪标准,统筹考虑河道截污、污水处理、拓宽清淤、景观和防洪功能。

重点建设二桥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庄污水处理厂二期、花溪南部污水处理厂、新庄

20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都拉片区污水处理厂、白云污水处理厂二期、金百污水处理厂、修文县城污水厂扩建工程、息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南明区四条大沟改造(党校排水大沟、龙水路Ⅰ、Ⅱ号排水大沟、鱼梁河截污沟二期)、清镇市东门河治理工程、开阳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工程、麦架河河道整治、松溪河及环溪河河道整治工程等。

5.3 给水部分

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规划开发和合理使用优质地下水资源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不断完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覆盖率,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水压,保证供水安全可靠。优化供水调度,改善供水服务,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应急保障管理机制。

重点建设东郊二水厂、孟关水厂、麦架水厂、修文水厂、扩建开阳大坡水厂、息烽永靖水厂、修文扎佐水厂等一批城乡供水水厂,同时结合水厂建设新建或改造三桥马王庙、二戈寨、龙洞褒、孟关等地区供水管网等。

5.4 综合管网部分

进一步提高城区各管线(电力、电讯、燃气)的安全、可靠性和覆盖率,对老城区道路下的管网继续加大管线入地的范围。

1)燃气:加快天然气引进和项目工程的建设,加快天然气进入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原有燃气管网的改造、改建工作;加快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规划工作;加快市区原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搬迁改造工作。

2)广电网络:重点新建两路两环管道;城区管网入地;贵阳轻轨迁改;贵铁迁改;双向城域网改造;村村通工程。

3)电信:重点实施宽带语音端口设备新建或扩容;WLAN无线宽带设备新建或扩容;CDMA移动网络基站设备新建或扩容;通信管道新建或扩建;光缆新建或扩容;电缆新建或扩容;机房新建或扩建;营业场所新建或扩建;平安贵阳、数字交警等新建或扩建。

4)电力:高新区“十二五”期间为电力供应满足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发展需要,新建220KV三河变1座,新建刘庄变、高山变110KV变电站2座;规划范围内大部分110KV、22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保留现状架空敷设方式及路径,为更好优化规划用地,对220KV

21

干东I、II回作局部迁改。

5.5 慢行系统部分

结合贵阳山地城市用地发展特征,优化行人过街设施布局,建立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慢性交通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环境,引导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结构的发展。

5.6 垃圾处理系统部分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发展方向,提高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无害化处理率。

主要任务:采用变废为宝的先进技术进行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进行综合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重点:生活垃圾中型转运站;生活垃圾处置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改造;餐厨垃圾处理厂。

5.7 园林绿地部分

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努力方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人居环境。增加绿地总量,改善公共绿地布局。主城区以恢复和强化林城特色风貌,改善和提升主城区生态环境为重点,使我市成为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重点建设公园步道建设;贵阳市森林公园大门建设;贵阳市长坡岭森林公园建设;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环卫设施及导游牌设计、公园排污系统建设;城市生活污泥园林资源化生产营养土;城市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绿地建设项目;花溪湿地公园建设;山体公园建设项目。

5.8 公共交通设施部分

努力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公共停车系统,引导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结合老城区改造,以实施“畅通工程”的区域为中心,重点解决一环线内停车需求特别大、停车设施少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同时在中心区二环线附近建设大型货运以及交通转乘停车场以解决重要交通枢纽点的大量货流、客流的转运、换乘需求。重点建设都拉营货运站;竹

22

林货运站;金阳客运站;贵阳客运东站;贵阳客运西站;贵阳客运北站;贵阳客运南站。

“十二五”期间贵阳市的轨道交通将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阶段本着量力而

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强化组团间联系,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压力。按照《建设规划》近期项目建设时序要求,2015年建成1号线及2号线(一期工程)。

5.9防灾减灾设施部分

近年来中国城市重大灾害频发,各种灾害种类俱全。总体看来,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大,抗灾能力低,减灾任务重是贵阳市防灾减灾的真实写照。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贵阳市需要逐步建立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以城市安全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排涝、消防、抗震、地灾防治、人防、气象灾害防治等。

5.9.1防洪排涝

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管理;以泄为主、蓄泄结合、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分区设防”的原则,合理确定防洪标准,有效控制常遇洪涝,在遇较大洪涝时,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受影响;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切实措施,确保社会稳定,不致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影响全市长远规划的实施。

重点是编制措施防洪规划,确定合理的防洪标准,制定科学的措施防洪方案,实施贵阳市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工程。

5.9.2地灾防治

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同时还要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与宣传培训工作。

重点是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实施信息系统维护与完善;地质灾害点185处的治理与137处搬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

5.9.3抗震防灾

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贵阳市为大城市,位于6度区,应逐步建立健全措施抗震防灾体系,提高贵阳市城市综合抗震能力。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