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勘探地球化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accff5955270722182ef71d

B.成因分带

原生晕的分带性划分成轴向分带、横向分带、纵向分带三种类型。

轴向分带——沿矿体轴向,即沿矿液运移向上的元素分带。主要是由渗滤作用造成的分带。在矿体产状为陡倾斜的情况下,轴向分带则与垂直分带相一致。 纵向分带——顺矿体走向所反映的元素分带。

横向分带——垂直于矿体走向方向上的元素分带,主要是由扩散作用造成的分带。在矿体产状为陡倾斜的情况下,横向分带与水平分带相一致。

垂直剖面图上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前缘(或称为“前缘异常”)它是指原生晕中,沿着含矿溶液运动方向上,位于矿体前方的异常地段。

(2)尾晕(或称为“尾部异常”)它是指原生晕中,沿着含矿溶液运动方向上,位于矿体尾部以下的异常地段。

(3)横向晕(或称为“毗邻异常”)它是指原生晕中,在矿体厚度方向上的异常地段。横向晕根据其与矿体的相对位置还可分为上盘晕及下盘晕。

(4)纵向晕(或称为“侧向异常”)它是指原生晕中,沿矿体走向方向上,由矿体向外的异常地段。

3.原生晕轴向分带研究方法 (1)直观经验对比法

(2)分带性衬度系数法(指同一元素在上截面与下截面原生晕的线金属量比值)(反映了不同截面间该元素富集的方向和富集的程度) (3) 分带指数法 (D= Ml i/ ∑Ml )

指数法中,当两个以上的元素分带指数最大值同时位于剖面的某一中段时:变异性指数(G) n max Dmax—某元素的分带指数最大值; DG?n —中段数(不包括分带指数最大值所在中段)。 i?1DiDi —某元素在i中段的分带指数值(不考虑分带指数最大值所在的中段);

(4)浓集中心法

研究原生晕分带性的意义

研究成矿与成晕机理;寻找盲矿体和研究矿体剥蚀深度;指导勘探工程的布置。

五、分散矿化原生晕与多建造晕 1.分散矿化的原生晕特征

分散矿化,是指除了由矿体和各类地质体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外,还有一类多为具有热液矿床原生晕某些特点的,但经过验证又不含工业矿体的地球化学异常。

特点:1)异常规模较小。 2)没有明显的元素浓集中心,浓度分带不明显。

3)元素组合相对比较简单。4)不具明显的指示元素垂直分带性。

2.多建造晕

是由成分和形成条件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成矿建造,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而形成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地球化学异常。多建造晕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晕。 1)出现不同特征的指示元素组合。2)多建造晕的特点是指示元素含量具有独特的相关关系。

?八、岩石地球化学找矿的应用

适用条件:基岩露头好或工程暴露好的地区

1.检查、验证水系沉积物异常、圈定找矿目标 2.判断剥蚀程度,寻找盲矿体 3.指导勘探工程 4.利用多建造晕或叠加晕预测深部矿体

第三章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定义:指的是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中微量元素或其它地球化学指标,以发现与矿有关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而找寻矿床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 第一节 风化作用

表生带与原生带的物理化学条件 表生 温度低 带 变化快 原生温度高 带 变化慢 压力低 变化小 压力高 变化大 富游离氧 富水 贫水或 含热水 富二氧化 碳 贫二氧化 碳 有生物和有机 质的作用 无生物和有机 质的作用 缺游离氧 风化作用

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 根据营力不同分为: (一)物理风化 (二)化学风化

1.水解作用(是指水的电离产生的H+、HOˉ与矿物的离子间发生交换的反应。) 2.氧化还原作用(其实质是电子的授受) 氧化还原的结果:

①将不溶的硫化物氧化成可溶的硫酸盐;

②将金属元素从化合物中析离出来,成为金属离子转入溶液或成为新的不溶化合物( ③促使较酸的溶液形成 (三)生物风化

三类风化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同时发生的。

第二节 土壤

“土壤”一词是泛指基岩上覆的土层。土壤主要是残坡积的地表疏松覆盖物。 (一)土壤的分层

A层又称淋滤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A层厚0~1.2m,多数0.1 ~0.3m。)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B层0m ~3m)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A层通常可以分为两个亚层:

上部为A1层,因富含腐殖质而呈深色,称暗色层;

下部为A2层,受淋溶作用最强烈,因腐殖质被分解淋失而呈浅称浅色层

(二)土壤类型

土壤的形成受五大因数控制:母岩、地形、气候、植被和时间。

根据植被的发育程度,从最发育到最不发育可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及苔原土壤。

(三)土壤中元素的分布

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

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 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B层往往造成元素含量较高,因此,应尽量在B层取样。

一般说来,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的中低山区为0.5~2m;黄河流域及北方各地(东北森林区除外)为0.2~0.8m。

第三节 土壤次生晕异常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已生成的矿体(矿化)及原生晕,在表生带与围岩一同遭受风化作用,随着矿物的破碎和分解,其中的元素发生迁移,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与成矿有关的元素可以在矿体上方或附近的土壤中聚集形成它们的含量增高的地段,即次生晕

1.机械分散

表生作用下成矿元素呈固相(稳定的原生矿物碎屑或难溶的次生矿物颗粒)的迁移和分散,称为机械分散

机械分散又可以区分为机械扩散和机械搬运。主要形成碎屑异常。

机械扩散是指由于物理风化的营力而产生的矿石质点与周围介质的易位。

2.水成分散

表生作用下,矿石中的组分在水中(地下水、壤中水和地表水)呈液相迁移而分散,称为水成分散。

矿石组分分散的过程包括溶解、迁移和沉淀。 金属矿物的可溶性是水成分散的重要前提。 地球化学障:地壳上能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能力在短距离内骤然降低,以致引起元素富集的地段。

地球化学障可分为氧化障、硫化氢(硫化物)障、潜育障、碱性障、酸性障、蒸发障和吸附障。

氧化障是在潜育水或硫化氢水与氧化环境相遇时形成的,Fe、Mn、Co的富集为其主要特征。

硫化氢(硫化物)障形成于氧化水或潜育水在其流动途中,遇到硫化氢环境或硫化物的地方

潜育障形成于氧化环境向潜育环境转变的地段,或者形成于弱潜育介质与强潜育介质的接触面上。

碱性障形成于酸性环境转换为碱性环境或是pH值急剧增高的地段 酸性障形成干中性和碱性环境转变为弱酸性和酸性环境的地段。 蒸发障在荒漠、干旱草原和干旱热带草原景观最为特征。

吸附障在各种自然境观中有广泛的分布,对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 生物分散

(1)在生物化学作用影响下矿石组分的解离和溶解;(2)生物的吸收。 (3)随同生物机体残落在土壤中产生的元素聚集;

(4)由于有机质分解产生的腐殖质形成酸性环境,从而使金属元素淋溶; (5)在B层发生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淀积。

矿床次生晕的形成,一般都是上述三种分散作用的共同结果

二、影响土壤异常形成的因素 1.原生矿物的性质

主要是原生矿物抗风化能力的强弱。各类原生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为: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

2.矿体规模大小、品位高低3.介质的物化条件 4.胶体5.生物作用6.气候和地形

地形倾斜可使次生晕发生位移,还影响晕的宽窄。矿体位于地形凸起处,异常发育较宽;矿体位于凹处,异常较窄;陡峭地形容易发生坍方和滑坡,形成埋藏异常或分离异常。

三、次生晕的分类

(1)产于残坡积层(原地风化产物)中的次生晕 ----残留晕; 通常是机械分散,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的综合产物, (2)产于运积层(异地沉积物)中的次生晕----上置晕。 仅有水成分散和生物分散作用的影响。 从晕与矿体的相对位置分析,残留晕和上置晕都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矿上晕,侧移晕和脱离晕。 以发现的难易程度为标志,还可以各自划分为出露晕、隐伏晕和埋藏晕。

第四节 残-坡积层中次生晕的基本特征 残留晕:是矿体和原生晕的风化产物,且与矿体和原生晕露头之间有紧密的空间及成因联系,在化学成分上明显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具有易发现和易解释的特点,因而被地球化学找矿最早研究和利用。 一、残留晕的组分

残留晕与其赋存介质残-坡积层属于同生的风化产物。 二、指示元素的含量 1.指示元素的含量

2.指示元素富集的层位和粒级 (1)富集层位

B层土壤就成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中采样研究的合理层位。 (2)富集粒级

> 5mm粒级主要是由原生矿物和岩石碎屑组成,<0.01mm的粒级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三、残留晕的形态和规模

1.形态:在比较平缓的地形条件下,残留晕与原生晕在形态上呈现出较大相似性;地形有起伏,而残-坡积层厚度不大时,残留晕与原生晕之间形态差别也不大。

位于斜坡上的残留晕的具体形态,则与矿带或矿体的走向有关。当矿带或矿体走向与分水岭大致平行时,残留晕形态是梯形或扇形。矿体走向与山坡倾斜方向一致时,所形成的残留晕的形态常常呈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