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俱舍论讲记 分别贤圣品第六(a4)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a83d0f2f90f76c661371a52

分别贤圣品第六

此乃于上述九种不还中,将上流之三数为一,而为七善趣士。士为士夫,趣为行。此七士不同于预流果或一来果圣者之善恶杂行(他们因未离欲,有妻室等之非梵行,故难免善恶杂行)。此善士,是断尽欲修九品故,唯行善,且又行(往)上界,不还来欲界,有此二之行之善,故名善士趣。合上流为一,开其他为各三者,因中般之三,与生般之三,均受一生,其相难知,故分;上流即全超、半超、遍没均经多生,其相易知故不分。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

假定说真有九种不还,何故诸契经,佛唯说有七善士趣?

(1)经中立七善士趣,是依中般,生般各三,再加上流一,合为七善士趣。 (2)何故须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

唯依不还果立七善士趣,是因为他唯行善业,不行恶业,且此七种皆往上界不还来故,而初二果善恶杂行,又往而复来欲界,故唯此七种立为善士趣。

子四 明非生上界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1)在圣位的行者(指不还果圣者),如经欲界受生的,必定不往生色、无色界。因为厌苦心强,恐上界亦如欲界一样苦恼,于欲界证不还果己定于现身入般涅槃。若于色界经生的,容生无色界,因为色界,纯乐无苦厌苦心劣,容生无色界。

(2)此欲界的经生圣者和往生上界的圣者,都没有练根和退转,因为他们经多生熏练,其根已熟,且所依身极殊胜,故无练根和退转的道理。(若于凡身得道未名胜依,经生唯于圣身,名殊胜依)

子五 明杂修静虑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前说上流圣者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现有三问题:

1、 先应修那一种静虑?

2、 由于到达怎样的阶位知杂修已成? 3、 为了什么因缘要杂修静虑?

先杂修第四:欲杂修静虑的行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然后方能杂修下三静虑,因为第四静虑止观均等,最堪能故。

成由一念杂:杂修定成,由一念杂。就是先修第四定,多念无漏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反复,后后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引起二念有漏,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加行成满。再减到唯一念无漏,引生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名杂修根本圆成。

后二句:行者杂修静虑的因缘有三:1、为受生五净天;2为得现法乐住;3、为遮

223

分别贤圣品第六

止起烦恼退。若不还修,由此三缘,若罗汉修,除受生一缘。

不还修由三缘

罗汉修由二缘

利根 钝根 利根 钝根 受生 现法乐 遮烦恼退

子六 明净居唯五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何缘净居处,唯有五?

因为杂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五品是: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

初起一念无漏

次起一念有漏 三心现前,下品杂修圆成 后起一念无漏 初起二念无漏

次起二念有漏 六心现前,中品杂修圆成 后起二念无漏

九心现前,上品杂修圆成 十二心现前,上胜品杂修圆成 十五心现前,上极品杂修圆成

下杂品 次

修第

五品 感

品五

圆净

成居

品 上胜品

上极品

上 中

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非是无漏能感净居,因为它是憎背三有的。

子七 身证不还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若不果圣者,修得灭尽定,转名身证,因为灭尽定,灭诸心心所,是无心的,非心证,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有部:灭尽定不是心证得而由身证行,故名身证。经部:出定后证寂静之身,故名身证。论主较主张经部的所说。

224

分别贤圣品第六

癸一 明向果差别

四 便 明 道 果

三 明 尽 智 后 智

二 因 论 明 治 道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五 明 六 种 性

癸 一 明 向 果 差 别

壬四 明 无 学 向 果五

前六句:明阿罗汉向。不还果圣者进断色界及无色界修惑 ,从断色界初定的第一品乃至断有顶第八品修惑,皆名阿罗汉向,趣向阿罗汉果故,阿罗汉向中,断有顶地第九品惑的无间道,亦说名金刚喻定,此定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能摧一切,故名金刚喻定,此定虽有力能破一切烦恼,因余惑先已断除,故今唯断第九品惑。

后二句:明阿罗汉果。金刚喻定断有顶第九品惑尽的同时引令尽智生起,即此尽智是解脱道。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断尽一切烦恼而得无学果的无漏智)。尽智生已,便成无学阿罗汉果,更无学故。此阿罗汉,亦名为“应”。(唐译为“应”应受供养,应灭烦恼,应不受生死。)

子一 明地由道离染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断有顶地的烦恼,唯无漏道,非有漏道,因为有漏道是欣上厌下,而有顶地无上可欣。故有漏道不能断有顶地惑,余八地染,有漏无漏道皆能断。

子二 明道引离系得

子五明世道缘行子四明近分道子三明道离地通局子二明道引离系得子一明地由道离染癸二因论明治道五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问:离八地染,通由二(有漏无漏)离系,各有几种离系得呢?

答:诸有学圣者,以有漏、无漏二道,离下八地修所断惑时,各能引有漏、无漏二离系得,由此二道同所作故{同断修惑,名同所作}。如表: 诸有学圣者

子三 明道离地通局

以有漏道断下八地修惑 以无漏道断下八地修惑 有漏离系得 无漏离系得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问:有漏、无漏道,皆有离染的功用,但由哪一地道,离哪一地的染呢?

225

分别贤圣品第六

依未至定所起的无漏道,能断九地染。依中间定,四静虑及三无色八地所起的无漏道,能离自地及上地染,如依初定中间定,起无漏道,能离自地及上七地染,不能离下地染,谓已离故。一切有漏道,只能离次下一地染,如依未至离欲界染,依二禅近分离初禅染,乃至依有顶离无所有处染,不断上地染,由势力劣故,不断自地染,因自地烦恼所随增故。如表:

明道离地通局

子四 明近分道

无漏道 有漏道 依未至 依余八地 依八地近分

离一切地染 离自上地染 离下次地染 通 局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诸依近分离下地染的,如无间道皆属近分所摄 ,诸解脱道是否亦属近分摄呢?不一定。

近分离下染:近分有八,即四静虑近分与四无色近分。如论二十八卷说:“四本静虑,四本无色,各有近分,与八根本为入门故。”此八近分,唯离下地染,即初禅近分离欲染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处染。

后三句:初三,指初,二、三禅近分。“后解脱”,指第九解脱。此三近分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前时,或入根本,或在近分因为此三地近分是舍受,而根本地,却有喜乐受,转入异受,觉有难时,则不入根本。余八解脱道不入根本。上地,指第四禅乃至有顶。第四禅以上五地近分,各各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前时,唯入根本,因为上五地近分、根本,同时舍受,而且离下地染时,必欣上地,故必入根本。

诸 地 近 分 离 下 染

初禅近分 二禅近分 三禅近分 四禅近分

乃至 有顶地近分 九无间道 前八解脱道 第九解脱道 九无间道 前八解脱道 第九解脱道

转入异受,少觉难故, 不入根本。

同一舍受故,必欣上故,入根本。

近分 根本 近分 根本

舍受 喜乐受 舍受 舍受

子五 明世道缘行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粗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有漏的无间道,能缘下地境,有漏的解脱道能缘上地境。若无间道缘下地的诸有漏法时,作粗苦障三种行相,于中随起一行相,若解脱道缘上地的有漏法时,作静妙离三行相,于中亦随起一行相。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