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姚江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国学经典 姚江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9873ee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7

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

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

若就标末妆缀比拟,凡平日所谓学问思辨者,适足以为长傲遂非之资,自以为进

于高明广大,而不知陷于狼戾险嫉,亦诚可哀也已。(《与黄宗贤》)

「诚无为」,便是心髓入微处,良知即从此发窍者,故谓之立天下之大本。

看来良知犹是第二义也。

吾辈通患,正如池面浮萍,随开随蔽。未论江海,但在活水,浮萍即不能蔽。

何者?活水有源,池水无源。有源者由已,无源者从物。故凡不息者有源,作辍

者皆无源故耳。(《与黄宗贤》)

开处不是源,莫错认。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

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得力处,亦便是用力处。天下事虽万

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与王

纯甫》)

工夫只在致中和。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9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心外无

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

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可求也。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

外,可袭而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必曰事事物物上求个至善,是离而

二之也。伊川所云「才明彼,即晓此」,是犹谓之二。性无彼此,理无彼此,善

无彼此也。(《与王纯甫》)

先生恢复心体,一齐俱了,真是大有功于圣门,与孟子性善之说同。

《大学》之所谓诚意,即《中庸》之所谓诚身也。《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

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以明善而为诚

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格物致知之外,又岂别有所谓诚意

之功乎?《书》之所谓「精一」,《语》之所谓博文约礼,《中庸》之所谓「尊德

性而道问学」,皆若此而已。(《答王天宇》)

先生生既言格致即《中庸》明善之功,不离学问思辨行,则与朱子之说何异?

至又云「格其物之不正以归于正」,则未免自相龃龉,未知孰是。

学绝道丧,俗之陷溺,如人在大海波涛中,且须援之登岸,然后可授之衣而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0

与之食。若以衣食投之波涛中,是适重其溺,彼将不以为德而反以为尤矣。故凡

居今之时,且须随机导引,因事启沃,宽心平气以熏陶之,俟其感发兴起,而后

开之以其说,则为力易而收效溥。(《寄李道夫》)

今且识援之登岸是何物。

使在我无功利之心,虽钱榖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何事而非天理?

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使在我尚有功利之心。则虽日谈道德仁义,亦只是功利之事,

况子史诗文之类乎?一切屏绝之说,犹是泥于旧闻,平日用功未有得力处。(《与

陆元静》)

勘得到。

数年切磋,只得立志辨义利。若于此未有得力处,却是平日所讲尽成虚话,

平日所见皆非实得。(《与薛尚谦》)

义利二字是学问大关键,亦即是儒释分途处。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但已落第二义。须从第一

义上着力,一真一切真。(《与薛尚谦》)

识得第一义,即迁善改过皆第一义。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1

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

尝遗外也。夫为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已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返

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已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

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

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

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以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

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

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答罗整庵少宰》)

整庵有答先生书云:「前三物为物三,后三物为物一。」为自相矛盾。要之物

一也,而不能不散而为两,散而为万。先生之言,自是八面玲珑。

昔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

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然则圣人之学乃不有要乎?彼释氏之外人伦、遗物

理而堕于空寂者,固不得谓之明其心矣。若世儒之外务讲求考索而不知本诸心者,

其亦可以穷理乎?(《与夏敦夫》)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