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8931397cd184254b3535d0

浅析谢灵运的创作思想

——以《文选》中收录的谢诗为例

内容摘要:大将之后谢灵运才华横溢,知识广博,秉承先祖的赫赫勋业,兼以自身的不羁才情,本想一伸鸿愿,却“酷祸造于虚声,怨毒生于异代”。形势逼迫,令他进退维谷,一路困顿之中,虽大开了山水诗的法门,最后竟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谢灵运倔强的个性和悲剧性的一生决定了其创作思想的复杂性、变化性。本篇以《文选》中收录的谢诗为例,对谢灵运的创作思想作浅要分析。

关键词:谢灵运;创作思想;《文选》谢诗

《文选》中收录了众多谢灵运的作品,在诗歌部分包括述德诗、公宴诗、祖饯诗、游览诗、哀伤诗、赠答诗、行旅诗、乐府诗、杂诗、杂拟诗共三十三首。这不仅表现了其文的思想、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世人对其作品、思想的肯定,其诗思想、风格多样,虽多以山水诗为主,却也透漏出家族没落、政治不幸的悲剧意识。

一、不幸政治下的孤寂思想

时至魏晋,历史发生了全方位的转折,体现到十人身上,便是人格的裂变与重塑。随着汉末士人人格的玉碎,生命悲歌动地而起。由生命忧患到生死哲思再到心灵超越,划出了一条漫长曲折的人格流变路,士人们或享乐,或竞进,或肥遁,而感伤主义始终是他们最鲜明的主题。承先辈余绪的谢灵运,可谓行乐、用世、隐遁思想兼而有之,而用世之心尤切。对先人“拯溺由道情,完暴资神理”后,又“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述祖德》) ①的出处从容,大谢尤为艳羡。在《逸民赋》里他幻想自己“于天唯舍唯用,其见也则如游龙,其潜也则如隐凤”。祖辈的从容自得,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是主人。他们没有一种压抑感”。而时势运转,如白云苍狗,原本谢氏靡下的一名“老卒”,竟扶摇九天,速成代晋之势。试想处于权力中心的望族,突然间如遇一股巨大的离心力,被无情抛至政权的边缘,自然会痛苦莫名,并要一心挣扎,无如颓势已成,回天乏术。所谓“衰至便骄”,自古而然,表现于莱鹜多才的谢灵运身上,又似乎特别明显。大谢念念不忘的是其门户之高贵,祖德之尊隆,并处处显示其名门华青之气度。本来,“在晋宋皇权复兴之际,谢氏这样的家族,对于皇权来说,既最有利用的价

值,又最具生事的危险,”阎为稳固权力,刘裕对大谢长期追随政敌刘毅未加问罪,且有抚慰之举。但种种情势,决定了大谢难得真正的垂青,且自身亦难委屈于刘氏之下,形格势禁之中,谢客虽一时为刘裕唱起“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的颂歌,却在紧接的《彭城宫中直感岁暮》中透露了真心:“晚暮悲独坐,啼鹑歇春兰”,仿佛已有某种预感与隐忧。果然,刚刚迁官的谢客随即几起几落,终被滴往永嘉。于《邻里相送至方山》里,可见谢灵运在表达幽栖之志时实则留恋不忍,其仿徨于出处之间而不知何之的痛苦与失落感,于此可见一斑。永嘉一年,仕隐矛盾始终困扰于谢客心头,而真正令其痛苦的恐还是自感良才被弃的难堪。在回京无望之时,他于出处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如羁鸟乍脱樊笼,大谢确曾一时陶醉于隐居的惬意中。然而,大谢的退隐,既非因彻底幻灭而为,更难达陶潜的心境澄明,而只是抒其不得志之愤,依稀还有先辈仕隐由我的影子。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如陶公那样与仕途一刀两断。他的心底波澜很快翻涌而上,在《石门岩上宿》等诗中,为表面隐居孤情所掩盖的却是更深层的寂寞与失落。而当文帝征召入京时,使他深味出形势禁格下进退两难的窘迫,满怀隐曲吐露于《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入京之后,又深失所望,不平之中,大谢复生脱尘之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中“顾己枉维紫,抚志渐场苗。工拙各所宜,终以返林巢”之言,实是充满了不被重用的牢骚。无奈大谢一旦归隐,重又生出新的寂寞痛苦,再度的任情肆性,终于构隙孟颇。虽经洗诬脱罪,谢客却更加身不由己,被发临川,使他预感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迢迢万里帆,茫茫终何之。”(《初发石首城》)一路仿徨失意、挣扎不已的谢灵运至此而跌人灭顶的深渊。检点谢灵运的一生,屡屡摇摆于仕隐二端,而每每失去支撑信念的重心。其不胜焦虑与仿徨,正是精神处于无法完全或分裂状态的心理失衡的表现。不可否认,谢灵运确曾试图找回新的平衡,精通玄道佛理的谢客在“卫生”欲望的驱使下,早有“顺道守性,乐兹丘园”(《答中书》)之念,后来每遇挫折失意,都会加深“晏然解带”、“任此天籁”的想法,并期冀一达“无闷”的高境。可惜由于他的狂傲蝙躁,“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②且愈是日暮途穷,逾是逞露骄矜。他一面高唱“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蟆”(《富春诸》),仿佛全然超乎物外,一面却又“非徒不弹忘,览物情更遒”(《郡东山望溟海》)。大谢的思想就是这样复杂矛盾,以至不管逃佛逃玄,都仿佛只是止其受

1

创心灵暂时之痛的一帖方药。根既未除,痛亦难消。因无法象陶潜那样真正达到一种彻悟和超脱,唯有到了政治网罗盖天而来之时,他才发断肠思归、终老山林之真情,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伴着梦幻的破灭,他只能作绝望可怜的一搏。在屈死广州前的《临终诗》中,仍然传达出极为复杂的心境:既有对新朝的控诉,又有对旧朝的留恋,虽无悯寿短而又叹己不幸,既恨不能泯身岩下,又悔无法送心佛门,最后却又幻想佛教之“慈悲平等”,似乎欲寄希望于茫茫不可知的来生。真是死而不甘,到底意难平!谢灵运任情之举恰是企图以自身的心灵法则对抗顽强的事实世界,这样,其悲剧结局在一开始实已决定。其仿徨失落、意绪复杂的心态正是他苦苦挣扎的表现,而这种痛苦必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并尽情发抒其喜怒哀乐。

二、寄情山水的解脱思想

谢灵运首创了中国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写的荡气回肠。明代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评价他的诗说:“熟读灵运诗,能令五衷一洗”。 意思就是说读谢灵运的山水诗,灵与肉都能得到荡涤清洗,给人一种沐浴雨后山林的清新空气的感觉,使得浑身上下都很通泰,大有灵丹妙药之功效!《南史·颜延之传》中说,颜延之与谢灵运以词采齐名,只是二人快慢不同。 宋文帝刘义隆某日命题让他俩作诗,颜延之很快就交了卷,而谢灵运则好一会儿才完成。 鲍照曾评价两者“灵运的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延之诗若铺锦列绣,雕瑰满眼。”南朝诗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引汤惠休的话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③其实,他在诗歌上有如此成就多少与他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谢灵运把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并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一代巨匠。 他以大量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体裁的领域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技巧,对后代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谢灵运诗中许多世代传颂的名句。 如“旷野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从这些诗句里我们看出,他真不是自诩。如果谢灵运一心致力于诗歌创作,那他在文坛上的名气和贡献将会更大。但在谢灵运的心中,却始终不忘祖德,心怀国家。

上层社会的冷酷无情,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高傲和自负的个性,使谢灵运在

2

仕途和山水之间徘徊,他便把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表现为对山水风情的迷恋。白居易有《读谢灵运诗》云:“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岂唯玩景物,亦欲摅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兴谕。”他矛盾的心情在《述祖德》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氛。”诗中歌颂了其祖父谢玄的功绩,也流露出诗人想向其祖父一样用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出力的人生理想,也希望恢复祖父的功业,也写出了对于出仕的渴望。但是,偏偏事与愿违。于是,游山水便成为谢灵运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发泄形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逃避,人生理想的破灭。

诗人在欣赏山水的同时,并不能完全忘却仕途,无法达到像陶渊明归隐后在创作中体现的那种澄明的心境。谢灵运内心之中就是带着这种政治上不受重用的痛苦与其不曾泯灭的自信和骄傲怀着渺茫的希望在生命的长河中苦苦挣扎。因此对于才华过人的谢灵运来说,文学便成了他精神的寄托。诗人不幸的遭遇与自然山水之美景恰恰契合了诗人的心情,体现了诗人的心境。他的心境是郁闷的,是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愤懑,所以在他以傲世才情挥洒出的作品中,不曾看到从容与闲适,山水诗中抒发的是不得志之愤,展现给我们的是掩饰不了的彷徨失落与孤寂忧伤的内心。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抒发自我感情的和才情的产物。山水诗中描写的清新优美的自然景物,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为中国山水诗带来了写实的创作模式,为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宏天.昭明文选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291-562. [2]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65.

[3](梁)钟嵘,周振甫(译).诗品译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9:67. [4]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1-148. [5]潘定武.谢灵运创作心理探析 [J].黄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