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3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1版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3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内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819ad9594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d

二、温度和内能 1.温度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2.两种温标

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关系:T=t+273.15 K。 3.分子的动能

(1)分子动能是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

(2)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总和。 4.分子的势能

(1)意义:由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

(2)分子势能的决定因素

①微观上:决定于分子间距离和分子排列情况; ②宏观上:决定于体积和状态。 5.物体的内能

(1)概念理解: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状态量。 (2)决定因素:对于给定的物体,其内能大小由物体的温度和体积决定,即由物体内部状态决定。

(3)影响因素: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位置高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三、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实验原理

利用油酸酒精溶液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如图所示),将油酸分子V

看作球形,测出一定体积油酸酒精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用d=S计算出油膜的厚度,其中V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S为油膜面积。这个厚度就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

2.实验器材

已稀释的油酸若干毫升、量筒1个、浅盘1只(30 cm×40 cm)、纯净水、注射器(或滴管)1支、透明玻璃板一块、坐标纸、彩色水笔1支、痱子粉或石膏粉(带纱网或粉扑)。

3.实验步骤

(1)取1 mL(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中,制成200 mL的油酸酒精溶液。 (2)往边长约为30~40 cm的浅盘中倒入约2 cm深的水,然后将痱子粉或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3)用滴管(或注射器)向量筒中滴入n滴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使这些溶液1

的体积恰好为1 mL,算出每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V0=n mL。

(4)用滴管(或注射器)向水面上滴入一滴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油酸就在水面上慢慢散开,形成单分子油膜。

(5)待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一块较大的玻璃板盖在浅盘上,用彩笔将油酸薄膜的形状画在玻璃板上。

(6)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算出油酸薄膜的面积。 (7)根据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算出一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根据纯油V酸的体积V和薄膜的面积S,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d=S,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 比较算出的分子直径, 看其数量级(单位为m)是否为10-10,若不是10-10需重做实验。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3)-33 ℃≈240 K。

(×) (×) (√)

(4)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 (5)油酸酒精溶液配制后,要尽快使用。

(√)

(6)用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把酒精撒在水面上只要实验方法得当就可以测出酒精分子的直径。

V

(7)公式d=S中的“V”是纯油酸的体积。

(×) (√)

2.(教科版选修3-3P39T2改编)对内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系统的内能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 B.温度高的系统比温度低的系统的内能大

C.不计分子之间的分子势能,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具有相同的内能

D.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但是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不能改变系统的内能 A [系统的内能是一个只依赖于系统自身状态的物理量,所以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A正确;系统的内能与温度、体积、物质的多少等因素都有关系,B错误;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的平均动能相同,但它们的物质的量不同,内能不同,C错误;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D错误。]

3.(多选)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花粉,追踪某一个花粉颗粒,每隔10 s记下

它的位置,得到了a、b、c、d、e、f、g等点,再用直线依次连接这些点,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连接这些点的折线就是这一花粉颗粒运动的径迹 B.花粉颗粒的运动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C.在这六段时间内花粉颗粒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从a点计时,经36 s,花粉颗粒可能不在de连线上

E.从a点计时,经36 s,花粉颗粒可能在de连线上,但不一定在d、e连线的中点

BDE [根据题意,每隔10 s把观察到的花粉颗粒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成折线,故此图象是每隔10 s花粉颗粒的位置,而不是花粉颗粒的运动轨迹,故A错误;由图线的杂乱无章说明花粉颗粒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在这六段时间内花粉颗粒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不一定相等,故C错误;从a点开始计时,经36 s,花粉颗粒可能在任意一点,可能不在d、e连线上,当然也可能在d、e连线上,但不一定在d、e连线的中点,故D、E正确。]

4.根据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气体分子的体积等于气体的摩尔体积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比 B.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墨水中的小炭粒所做的不停地无规则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

C.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一定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