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7119b2dbd64783e09122bb2

其二是强调整体效应。哈尔滨近代建筑具有整体性强的特色,例如南岗区中心广场,从它的第一座建筑——圣尼古拉教堂1899年10月奠基算起,到最后一栋建筑——新哈尔滨旅馆1937年7月建成开业为止,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一旦教堂确定了中心地位之后,广场周围以后建造起来的每一栋建筑,都能以大局为重,注意整体效应而甘当配角,使广场达到高度协调统一(图4)。

其三是注重结合地形。中东铁路局办公楼是哈尔滨规模最大的行政办公建筑,其全长约 180 m 。这么长的立面,如果像其他建筑那样沿街布置,势必会造成街道景观很局促。为了避免这一点,建筑师将大楼沿建筑红线后退了 64 m ,并在前面设计了一个宽敞的广场,既缓和了建筑与街道的紧张关系,也为人们观赏建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图5)。 4 善变意识

不墨守成规,善于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处理城市布局与建筑设计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这是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例如,同为设计时代性很强的现代派风格的建筑,建筑师却采用三种设计手法,以适应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在道里区地段街旧建筑相对较少的区段,采用纯正的现代主义形态,设计出丸商百货店、前田钟表店、登喜和百货店等建筑,充分地反映出现代派风格的基本特征。而在南岗区中心广场,旧建筑相对集中的地方,则采取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手法设计新哈尔滨旅馆,在新建筑上加上一些竖向线脚和装饰图案,从而使单体建筑统一在广场的整体环境之中。道里区的中央大街是一条整体协调、建筑荟萃的街道,现代派建筑传入哈尔滨后,后建的建筑采取回避的方式,不向其渗透,以保持这条大街的协调性。

在近代哈尔滨建筑中,类似的实例很多,主要强调的是以多变的形式来满足各种不同情况的特殊要求,以收到最佳效果。 总之,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在文化上的表现,反映出哈尔滨地区在远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带,并在其束缚力极其微弱的前提下,产生了中西文化、西方新旧体系文化以及西方与俄罗斯文化之间温和的碰撞,进而通过不同层面、多种方式的整合,创造出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

刚刚开始的2006年,由于中俄“国家年”的启动,赋予了这一年以新的意义:中国“俄罗斯年”在哈尔滨拉开帷幕后,让哈尔滨这座百年来与俄罗斯有着许多渊源的城市,有了重拾往昔记忆、检阅发展历程的机遇。

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影响:从城市街道到建筑风格,我们这座城市的体貌与远在欧洲大陆的莫斯科有众多的相似之处;从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到餐饮习惯,哈尔滨人的生活习性与俄罗斯人民有着许多细节的雷同。为了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发酵增值,我们试图抚摸城市的记忆:从城市的建筑中寻找两个近邻民族的这种渊源;从哈尔滨的民俗文化中探究俄罗斯人民曾带给这座城市的影响。为此,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并策划推出两篇专题报道,从城市建筑风格、民间风土人情等角度重拾历史落英,并希望借此更悉心呵护中俄人民的友谊,与俄罗斯人民携手开创未来。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它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俄罗斯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百年之后,历史为这座城市积淀下来的,是大街小巷上众多的建筑精品———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头”和“帐篷顶”,市区各种公共建筑米黄色的墙体,建筑物外墙上的浮雕装饰??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与莫斯科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哈尔滨也因此被世人誉为“东方莫斯科”,并在岁月的洗礼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别样风格。

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也造就了城市建筑的多样化。仿巴洛克建筑、仿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等众多折中主义建筑,俄罗斯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等三大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崛起。欧洲文明与东方文明在中国东北边地混合、碰撞;以孔庙、极乐寺等为代表的中华主流建筑文化与欧式建筑风格在这里交融。

百年风雨后,哈尔滨已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但城市的风貌始终未改,人们仍然可以轻易地从它身上感受到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 独特的路网架构——欧式城市的骨架

“方格—半环—放射”混合型路网,让哈尔滨从一开始就有了一种跳跃中国传统城市框架的结构。这种中西合璧式的城市规划格局,造就了哈尔滨欧式城市的骨架。———1899年,俄罗斯工程师A·K列夫捷耶夫主持哈尔滨新城规划。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中国传统的“方格网状”城市建设模板,没有在哈尔滨得到完整复制。由俄罗斯人带来的“环形放射性”路网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方格网状”路网设计理念相融合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