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的认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对论语的认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5a2840c8762caaedd33d4b1

对论语的认识

《论语》是一部特别的书。

《论语》从治国大理到学习方法无所不谈,虽然只有二十篇,却能够使人受益匪浅。 它以直接记录师生言行的方法,让人学到许多而又不觉枯燥,如同读历史一般。通过他们的言行,孔子师生的学习、生活我们似乎都可以看见。《论语》言之有理,发人自省。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懂得求知态度如何为端正;学习方法如何为正确;为人处事如何为明智;道德修养如何为贞洁。 这些大概就是孔子和《论语》被国人尊崇的原因吧。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多国政治思想自由,百家争鸣,诸子蜂起。著书立说流传后世,诸如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都留下了系统阐述自己思想主张的文字。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记载的是孔子生前言行片段,与诸子之作不同,不是孔子生前自己著录,是由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而成。孔子思想的流传,有赖于弟子的有心弘扬,这一点有些像佛经的流传,据说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几十年,不留文字,也是弟子们根据记忆复述整理而成。

先秦诸子的著述,相对于《论语》来说,一篇文章大都洋洋洒洒百字千字,说事论理,思维细密,表意畅达。老子的《道德经》是个例外,文字简约,只有五千字,每一条也类似语录,文字不多,但老子阐述道家思想言简而内涵精微,不容易读懂。《论语》也是个例外,有两万字(加标点)的篇幅,比《道德经》要多几倍,《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的重要言论,大多一条几个字到几十字,言简意赅,好记好诵。

《论语》产生之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劫难而没湮灭,至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中的思想被统治阶级吸收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从此绵延两千年不绝。在古代,《论语》是童蒙启蒙读物,儿童可以通过它来识字,培养做人的基本品德。《论语》也是成人修学的重要书目,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把《论语》列为《四书》之一,就使之成为天下走科举取仕的读书人必须精读的著作。古人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中的“经”应该包括《论语》的。孔子没后,读《论语》是后人了解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其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主要的途径。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帮助宋太祖赵匡胤打下天下,功劳不小。他有智谋,但学问不多,太祖常督促其学习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专心读书,到了第二天,上朝处理政务决断如流。等到他去世,家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这样,和赵普相关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流传后世。

如果说找出“一言可以兴邦”的一句话很难,那么,找出一部书可以治天下或许可能,有的话,就应该是《论语》吧。一位朝廷宰相并非作秀的举止,为《论语》做了免费的广告,其广告效应跨越时空。时代变迁,封建社会渐行渐远,作为逝去时代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也离主流社会越来越远。当年“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对封建的东西大多是否定的,历朝尊崇的孔子这时的当然也不会被抬举,不过还没臭到万民皆批的程度。十年浩劫的“文化革命”时期,孔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和一位抢班夺权的阴谋家林彪挂上了钩,“批林批孔”运动让这位昔日的圣人今日的孔丘孔老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当年我生年十岁有余,尚处懵懵懂懂的年龄,侮辱孔子的字眼随着声势浩大的“批林批孔”运动不停的输入我幼小心灵敲击着我的耳鼓。 “文化革命”不但革现代人的命,连古人也不放过啊!“至圣先师”沦落为反动的“孔二扁头”,沦落到人人痛批的地步。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开始活跃,外来的思想,传统的思想都可以容纳。国学热的兴起,孔子越来越多被人们认识了解,大多是正面的,是肯定的。孔子的《论语》也成为了人们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的重要读本。

《论语》记载的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为什么会被国人一代代传承?历代统治者对孔子的遵崇,成就了《论语》的煊赫地位,因为是圣人的言论结集,让《论语》罩上了华贵的光环。说的有道理,一种思想经过当权者的提倡推行,会让国民全面接受,尽管是被动接受,问题是接受后能认可吗?认可了能自觉践行吗?老百姓尽管没有当权者高贵,但作为社会中一个个体的人,他们也是能分清是非好坏的,愚民政策可以糊弄一时,不可以永远蒙蔽。《论语》能够跨越时空,被不同时期的人们接受,外因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还是自身的魅力,是孔子言语之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安邦治国精到深刻的见解。一部《论语》,问世以来,悠悠千载,其金玉良言润泽了无数华夏子民的心田,成为了中华古代文明标志性典籍。

《论语》的语言是孔子言论的记录,以孔子的一次言论为一条,文字不多,表述接近口语,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食不言,寝不语。”等。简洁易懂为《论语》的流转创造了条件。当然,时过境迁,今人读《论语》不凭借注解是很难完全读明白的。

《论语》言简而意赅,他的表述平易但内涵丰富,不是孔子一时一地所说,大多是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的,章节之间并不是思路连贯的。但如果把全书内容串联起来,它给我们提

供的信息量相当大。孔子几乎探讨到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诸多问题。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重要概念范畴几乎《论语》中都有阐释,孔子以其高超的智慧和通透的哲思表达出的见解即使今天我们读到后依然感动、赞叹、钦敬。

以前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很有限,有些记忆是儿时接受 “批林批孔” 的“洗礼”打上的烙印——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孔子反动落后保守。专科念书学的是中文专业,期间学了《论语》中的一些片段,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类,改变了对孔子的看法,感觉此老说活满精辟满有哲理的。二十岁以后,认可了孔子文化巨人的身份,但没有全面读过《论语》。当我系统阅读《论语》时,已届不惑之年,但面对茫茫世界,扰攘红尘,还是很迷惑,相信中国人都会感到迷惑的。传统在与现代的碰撞中一次次败北,农耕文明的渐行渐远与工业文明的喧嚣而来,道德的滑坡与物欲横流,理想的缺失与价值取向的紊乱,让衣着光鲜吃食考究居住舒适的现代人迷茫焦灼不安。读《论语》,读出了一份感动,那份感动无法形容,仿佛有甘露滴入荒漠的心田,仿佛炎热天气里的一股凉风拂面。不禁赞叹:真好。

《论语》是讲求入世的书,讲求人如何加强品德修养,讲求人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开辟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传统。老子开创的道家主张出世,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的是人心灵的自由和快乐,如庄子的逍遥游不为名利牵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孔子开创的儒家主张入世,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做人的规范和责任。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提升一个社会个体的人的一种群体责任感使命感。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放牧自由心灵,也需要积极入世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祖先留下的儒道思想是互补的,不可或缺的。有老庄出,把出世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孔孟出,把入世精神阐发到尽善尽美。

《论语》讲什么?《论语》讲修身,强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断砥砺品德达到超凡入圣。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其实是不容易的,需要人不断自我反省,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人不能生下来就是完美无缺的人,不怕犯错误有错误要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人”。人一时向善容易,一生向善难,所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要想成为“仁人”相当难,孔子认为自己也没做到一生不违“仁”,他最赞许的弟子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

“仁”,别的弟子就很难做到不违“仁”了。“仁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一个内心快乐温厚待人慈爱宽恕始终如一的人吧。

现代人征服了世界,却难征服自己的心。现代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居,电灯的光明照进千家万户,取代了蜡烛油灯的一豆之光。电话快捷交流取代了书信沟通,离家的人不用慨叹山水阻隔家书万金了。电视电脑的出现更是让人人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让每一个小民都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出行,走陆路有汽车,走水路有轮船,走空路有飞机,让徒步行走或乘木轮车或骑马出行的古代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交通的方便迅捷让一日千里成为了寻常之事。生活在现代,人们享受到了科技发达带来的好处,提高了物质生活的质量。面对五光十色绚烂得让人头晕目眩的大千世界,现代人的眼睛不好使了,耳朵也失聪了,欲望膨胀了,心也迷茫无所适从了。

古代人虽然征服不了世界,却不忘征服自己的心。孔子讲做人的自我约束道德自律,讲人品培养的循序渐进。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是人修身进德的基本遵循和最高目标。孔子对这些道德内涵的阐发具体温馨贴近人性容易让人接受,并不像后来这些字眼变成了抽象的道德标签,面孔也变得高深起来。当我读到“仁者,爱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些温暖的文字时,真的佩服那精当的表述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孔子阐发的道德原则是鼓励人们自觉的遵循,强调“修身”功夫。《论语》中关于修身的谈论灵活而不空泛。孔子讲做人不唯抽象的讲修养品德,常把人品质的提升,放在读书学习、待人接物、居家生活、出仕为官等环境里来谈,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孔子自己身体力行,努力践行修身之道,为当世和后代树立了楷模。《论语》不只是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也少量的记载了孔子的行为,如: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闲居在家,衣着整齐,神态快乐。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网纲捕鱼;用箭射鸟,而不射回巢宿息的鸟。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相亲们在一起饮酒,等拄拐杖的老人出去后,才走出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没有吃饱过。 虽是片语只言,一种行为,一个表现,如一个个特写镜头,把瞬间定格为永恒。孔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