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复赛试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5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复赛试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56a9c757c1cfad6185fa700

(第25届天原杯)复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答案 AC 题号 9 答案 C 2 D 10 BD 3 AB 11 A 4 B 12 BD 5 D 13 B 6 B 14 C 7 C 15 AD 8 AD 未注明分值为每空1分,其他正确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16.(2分) Ca(OH)2 CaCO3 17.(5分) CuSO4

CuSO4+2KOH=Cu(OH)2↓+K2SO4 (2分) CuSO4+BaCl2=BaSO4↓+CuCl2 (2分)

18.(3分) (1) ①K2O·Al2O3·6SiO2;②Al2O3·2SiO2·2H2O

(2)酸性:H2CO3>H2SiO3,遵循强酸制弱酸的规律

19.(6分) (1) 没有 有 不可恢复 (2) 可恢复

(3) SO2 + Cl2 + 2H2O ===H2SO4 + 2HCl (2分) 20.(7分) (1) ① SiHCl3+H2 Si+3HCl (2分)

② SiHCl3+3H2O═H2SiO3↓+H2↑+3HCl (2分) 爆炸

(2) 2NaOH+SiO2=Na2SiO3+H2O (2分)

21.(3分) (1)不变 (2)变大 (3)变小

解析:

饱和溶液是指该温度下,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即只针对该溶质饱和,对其他溶质并不饱和;通过向溶液中加水或加某种固体时,分析判断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变化,并进一步判断溶液密度的变化,然后再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题.

(1)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加入的硝酸钾晶体会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增大,而溶液体积几乎不发生变化,故溶液密度变大,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变大,故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2)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后,溶液被稀释,溶液密度变小,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知: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变小,故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3)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后,由于该温度下的溶液已针对氯化钠饱和,故加入的氯化钠晶体不会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溶液密度也不变,故悬挂着的物体所受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不变. 故答案:(1)变小;(2)变大; (3)不变.

22.(4分) 6.5 2.5 (2分) 5 4 (2分)

解析:

对比甲、乙两同学所用A和B的质量及生成AB的质量:同样生成6gAB,甲实验B的用量为2g、乙实验B的用量为5g,则可得反应生成6gAB时需要消耗B的质量为2g;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生成6gAB时消耗B的质量为2g,则消耗A的质量=6g-2g=4g,则两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A、B两物质的用量比为4g:2g=2:1;

共8页第 9 页

根据反应中反应物A、B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1及质量守恒定律,由于丙同学实验中生成AB的质量7.5g,若A的用量=7.5g×

若B的用量=7.5g×

2=5g,此时B的用量=9g-5g=4g; 31=2.5g,此时A的用量=9g-2.5g=6.5g;因此丙学生实验中A、B的3质量分别为:5、6.5g或4g、2.5g.

答:丙学生实验中A、B的质量分别为:5、6.5g或4g、2.5g. 23.(5分) (1) Cu+H2O2+H2SO4=CuSO4+2H2O (2分)

(2) 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 (2分) (3) +1

解析:

(1)双氧水具有氧化性,在酸性环境下能将金属铜氧化,方程式为:Cu+H2O2+H2SO4=CuSO4+2H2O (2)

(3)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Cu2S中S的化合价为—2,故Cu的化合价为+1。 24.(5分) (1) ③①②⑤④ (2) 烧瓶、直型冷凝管、接收管、温度计、锥形瓶

(3) 相反 (4) 蒸馏烧瓶支管口 (5)防止液体暴沸

解析:

(1)实验的操作顺序是:先组装仪器(按组装仪器的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然后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最后添加药品,所以该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⑤④, 故答案为:③①②⑤④;

(2)烧瓶、直型冷凝管、接收管、温度计、锥形瓶

(3)液体加热要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暴沸,故答案为:防止液体暴沸;

(4)冷凝管里水流的方向与蒸气的流向相反,否则不能使蒸馏水充满冷凝管,不能充分冷凝,故答案为:相反;

(5)温度计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故应放在支管口,故答案为:蒸馏烧瓶支管口; 25.(7分) (1)Mg+2H2O=Mg(OH)2+H2↑ (2)减弱

(3)①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从而使溶液减性消失(或减弱);②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使溶液减性消失(或减弱).

(4)做对比实验,让上述红色溶液分别与空气接触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冷却,若前者褪色,后者不褪色,则证明空气中的CO2使溶液碱性减弱,导致红色褪去。 解析:

(1)Mg+2H2O=Mg(OH)2+H2↑

(2)根据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性质可以知道,能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显碱性,而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消失(或减弱);故答案为:消失(或减弱).

(3)根据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一种气体,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的信息,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这种碱可能是氢氧化镁.放置在空气中冷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根据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或者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是否是碱性溶

共8页第 10 页

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其他的盐;根据氢氧化镁微溶于水的性质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猜测温度降低,Mg(OH)2溶解度变小了;故答案为:①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从而使溶液减性消失(或减弱);②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使溶液减性消失(或减弱).

(4)根据氢氧化镁微溶于水的性质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我们可以猜测温度降低,Mg(OH)2溶解度变小了,从而设计加热褪色的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的实验;故答案为;将褪色后的溶液再加热,看其是否再变为红色,如变红,则原因为①.(或将溶液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降温,看其红色是否褪去.如不褪去,则原因为②). 26.(6分) (1)Fe2O3+3CO 高温 2Fe+3CO2

(2)检验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二氧化碳的存在,并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尾气的燃

烧。(3)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② (4)节省能源

【解析】

(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 2Fe+3CO2,装置A中所看到的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故填:Fe2O3+3CO 高温 2Fe+3CO2;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2)在C处看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3)提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②

(4)本实验设计中,在B处所采取措施的目的是既能够提供能量,也能够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点燃 2CO2.

故填:既能够提供能量,也能够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环境;2CO+O2 点燃 2CO2. 故填: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发生爆炸. 27.(4分) (1) A 氧气、水 (2分)

(2) 将菜刀擦干、涂上一层植物油

(3)火力发电厂多使用煤,煤中含S元素,产生的SO2有还原性,可继续变为SO3和水生成硫酸腐蚀铁器。 解析:

(1)铁生锈的条件是:放置在干燥处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制品锈需要的条件: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要能相互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故答案为:与氧气接触,有水参加;

(2)防锈的方法: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防止家庭厨房里菜刀生锈可采取将菜刀擦干,放置在干燥处(或将菜刀擦干,涂上一层植物油)等方法。

共8页第 11 页

故答案为: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将菜刀擦干,放置在干燥处。 (3)酸雨的危害。

28.(3分) (1) 金属的活动性,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快 (1分)

(2) 金属与酸的接触面,接触面越大反应越快 (1分)

(3) 酸的浓度,酸越浓反应越快(答案合理即可) (1分)

解析:

1、镁粉产生气体的速度快,说明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

2、铁粉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比铁片与酸的接触面积大,而铁粉的产生气体快,说明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与金属和酸的接触面积有关,即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快;

3、铁片分别与5%盐酸和10%盐酸反应,10%盐酸产生气体快,说明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是否与酸的浓度有关,即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故答案为:(1)因素一:金属的活动性,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快

(2)因素二:金属与酸的接触面,接触面越大反应越快 (3)因素三:酸的浓度,酸越浓反应越快(答案合理即可) 四、计算题

29.(4分) (1) Ni0.97O (1分)

(2) 91:6

解析:

设Ni2+个数为x,则Ni3+个数为0.97-x

2x+3(0.97-x)=2 x=0.91, 0.97-x=0.06

该晶体中Ni2+和Ni3+的离子个数比为91:6

催化剂30.(6分) (1)nCO+(2n+1)H2 CnH2n+2+nH2O,

一定温度 (2)当完全反应后,合成塔内温度不变,而塔内气体压强降低到原来的

2, 5则物质的量为原来的

2催化剂,根据反应nCO+(2n+1)H2 CnH2n+2+nH2O, 5一定温度1?n2?,得n=3.即恰好反应生成丙烷,无汽油生成,

n?2n?151?n2?,得n=3.即恰好反应生成丙烷,无汽油生成; (3)故答案为:由

n?2n?15可得

5V(CO)8≤≤。 11V(H2)17共8页第 12 页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生成CnH2n+2和水,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催化剂nCO+(2n+1)H2 CnH2n+2+nH2O,

一定温度催化剂故答案为:nCO+(2n+1)H2 CnH2n+2+nH2O;

一定温度(2)当完全反应后,合成塔内温度不变,而塔内气体压强降低到原来的

2, 5则物质的量为原来的

2催化剂,根据反应nCO+(2n+1)H2 CnH2n+2+nH2O, 5一定温度1?n2?,得n=3.即恰好反应生成丙烷,无汽油生成,

n?2n?151?n2?,得n=3.即恰好反应生成丙烷,无汽油生成; 故答案为:由

n?2n?15可得

(3)因人工合成的汽油的碳原子数n为5~8的烷烃,根据方程式知V(CO):V(H2)=n:(2n+1),所以:当n=5,n=8时,其范围:

5V(CO)8≤≤, 11V(H2)17故答案为:附加题

5V(CO)8≤≤。 11V(H2)17(1)柴油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所致。 (2)化学

(3)催化剂 水蒸气 (4)Al(OH)3

(5) FeS2+7O2+2H2O=2FeSO4+H2SO4 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6)一方面提高氧气量,增大氨的氧化率;另方面γ值在该范围,氨的氧化率已高达95~99%,再提高,氨的氧化率上升空间已有限,反而会增加能耗,提高生产成本; 解析:

(6)由于一方面提高氧气量,增大氨的氧化率;另方面γ值在该范围,氨的氧化率已高达95~99%,再提高,氨的氧化率上升空间已有限,反而会增加能耗,提高生产成本,所以而实际生产要将γ值维持在1.7~2.2之间,

故答案为:一方面提高氧气量,增大氨的氧化率;另方面γ值在该范围,氨的氧化率已高达95~99%,再提高,氨的氧化率上升空间已有限,反而会增加能耗,提高生产成本;

共8页第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