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建设设计规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基本农田建设设计规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50e6e37a32d7375a4178034

设田间道和生产路,生产路一般垂直田间道;田间道设在中部,一般相隔150~200米,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设,外与干道、支道相通,内与生产路相接;生产路一般相隔100米,供农业机械田间移动和下田作业和人、畜行走。每丘田块要设置下机道,宽度约3米;田间道间隔200~300米范围内,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要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有效长度不小于10米。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机耕路上桥梁的设计参照交通部门的相应标准和规范执行;涵洞的单跨跨径应小于5米,多跨跨径总长应小于8米。 7.5路宽选择参见表10

表10机耕路规划指标表 道路类型 主要联系范围 沟渠结合级别 支沟渠 斗农沟渠 农沟渠 路面宽 行车情况 路面规格 m 大型农机具、农用车辆 农用车辆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 硬化 硬化或砂包土 砂包土或泥土 5~6 高出地面高度,m 0.5~0.7 村庄与村干、支道 庄之间 村庄与田块之间 田块与田块之间 田间道 3~4 0.3~0.5 生产路

2~2.5 0.3 8农田防护林设计 8.1 农田防护林设计要求

对闽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应因地制宜地考虑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主干沟、渠旁和道路两侧,居民点以及四周闲地栽树种果,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8.1 林带方向:主林带要垂直于当地主害风的方向,沿条田长边布置。副林带垂直于主林带,沿条田的短边布置。各地沟、渠、路布局已定情况下,林带方向可结合农田沟、渠配置,使主林带与害风方向偏度较大,有一定的防风效果。

8.2 林带间距:林带间距决定于林带的有效防风范围,约为树高的20~25倍。具体确定还要考虑风害程度和当地沟、渠、路、田的布局。一般主林带间距约200~250m,副林带间距约500~1000m。

8.3 林带结构:按照疏透度的大小,可有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透风结构三种。经研究比较,疏透结构由较少行数的乔木,两侧各配1~2行灌木组成。

8.4 林带宽度:林带宽度以窄林带的防风效果较好,占地也少,约为2%~3%,可在支、斗级沟渠与公路、机耕路的两侧或一侧种植,梅花形或三角形排列。主林带宽3~6m,栽植3~5行乔木,1~2行灌木。副林带栽植1~2行乔木、1行灌木。 9 路、沟、林、渠、田综合规划设计 9.1 田-沟-林-路-渠

道路处于灌水渠道和排水沟之间,见图6(a)其优点是道路与下级灌排渠系均不相交,灌溉排水方便。但由于道路进入田间必须跨越沟、渠,需要修较多的涵洞,从而增加了投资。

9.2 田-沟-林- 渠-路

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上端,位于灌溉渠道一侧,见图6(b)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位置较高,不易受水淹;道路另一侧紧靠农田,人、畜、机下地方便。但道路跨越下级渠道(农渠),必须修建较多的小桥和涵管。 9.3 田-路-沟-林-渠

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一侧,见图6(c)优点是道路邻沟离渠,路面干燥,便于灌溉和人、畜、机下地生产。缺点是道路在斗沟的上游一侧,与农沟相交需建较多的桥涵,田块排水也要穿路埋管,且多雨季节,田块和道路容易积水受淹,林带应位于沟渠之间,予以加固。

图6 路、沟、林、渠、田综合布置形式

9.4注意事项

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研究选用以上方式。在进行田、路、沟、渠、林整体布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9.4.1要根据规划地区的特点从主要问题入手,进行安排。在地势低洼的平原与圩区,排涝是首要问题,应先布置排水系统,然后布置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在低山丘陵区,灌溉是主要问题,配置路、沟、渠、林时,必须先从灌溉渠道着手;

9.4.2要节省工程量与少占耕地。为了节约占地,可逐步发展暗沟,暗管排灌;林带宽度应小一些。

10投资与效益 10.1建设投资

10.1.1 建设总投资:根据片区基本农田建设总体设计,按各个项目的工程量、定额和单价(有关部门现行规定)分别计算出各个项目所需的投资、劳力、建材和工程年运行管理体费用等作出该片区基本农田建设总概算。

10.1.2资金筹措:包括各级财政政策性补助、专项贷款、地方配套、引进资金、单位和群众自筹等项资金。 10.2项目效益评价

10.2.1经济效益:计算出建成后新增加的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分析各类产品生产成本、纯收入、投资回收期限、财务净现值等。

10.2.2社会效益:产品贡献(总量增长量、商品增长量、调出增长量等)、劳动生产条件改善(机械化程度、技术设备装备)、生活条件改善(人均主要农产品占有量、人均分配收入增长率)。

10.2.3生态效益:片区建成后对自然环境有哪些有利与不利(护理措施)影响进行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