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玩偶之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玩偶之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b7faf2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e

尔茂的浪漫/自我牺牲型的婚姻爱情观;另一种则是隐含在副线中的——林丹太太现实/实用主义的婚姻爱情观。二者看似对比,一主一次,一个呈现一个隐藏,“从构成上看,反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是两种对立物的矛盾统一的产物”,“但不是所有的对照都是反讽。反讽中的对照是矛盾因素的对比,由此产生一方对一方、甚至双方之间的相互否定”,“而普通的对照只是差异因素的并置,缺乏否定性”,易卜生在戏剧高潮处,给出了他心中不言自明的“胜负”:娜拉看清真相,离家出走,林丹太太要求与柯洛克斯泰生活在一起;这一悲喜交加、明暗交错的落幕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扩展了阅读过程中的想象视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产生出这种反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位女主人娜拉和林丹太太所坚持迥异的婚姻爱情观念。

3、叙事情境上的反讽:《玩偶之家》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易卜生巧妙的设置了一种反讽,即叙事情境反讽,围绕着主线中心人物娜拉的日常婚姻生活得以展开。它在该戏剧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十分丰富,“是一种更具整体性的反讽方式,它是文本在叙事风格、主题立意与情节编撰等文体要素中呈现的对立状态共同孕育的一种内在的张力”。

在《玩偶之家》戏剧中,主要采取的表现方式是“情节的发展或与小说人物的预想背道而驰,或者干脆连读者的如意算盘也打破”,具体可以概括为:善良娜拉有心助人却婚姻破碎;林丹太太无意求助而好事成双。这种表现方式的情境反讽具有了两种重要的功能:

其一:建构成整体叙事结构上的反讽格局,成为《玩偶之家》戏剧情节推进的方式和戏剧冲突成立的前提,例如为婚姻爱情观念的反讽提供了情节上的可能性,形成大反讽格局之中套层层反讽的模式。反讽格局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目标与实现的南辕北辙,主观努力与客观实情的事与愿违”,大量的情境反讽均是不可预测的,对于娜拉来说,没想到顶缺掉的是名声狼藉的银行小职员柯洛克斯泰,更想不到柯洛克斯泰会卑鄙的拿借款的事威胁她,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深爱的丈夫在知道事情真相后的无情责备和轻蔑;对于林丹太太来说,谋求职位却与旧恋柯洛克斯泰相遇,甚至二人在诉求和相互理解之后迅速的走在了一起;对于海尔茂来说,原本听话的娜拉竟会瞒着他做他不允许做的事——冒名签字借款,更不能理解一时气愤的话会导致妻子娜拉离家出走;对于银行小职员柯洛克斯泰来说,被人顶替、丢掉工作无异于让他去死,吃惊的是顶替的却是曾经抛弃他的恋人林丹太太,当林丹太太说两个“像翻了船,死抓住一块破船板的人”要生活在一起时,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其二:展示了生活的原貌,悖论与联系相反相成,“籍此升华到主题反讽,更深刻地揭示出主题意旨”。没有刻意的安排和设置,《玩偶之家》三幕发生的场所都是在娜拉和海尔茂家的客厅里,剧中的所有人物都是正常的人、当时时代中的人,既没有神秘的超现实因素,也没有抽离出来的内心独白,只是日常现实生活中,人物为了某种目的或极力避免某种事件发生而作出的种种努力,最终却扭合成事与愿违的矛盾或困窘,如此种种都是现实性的叙事情境反讽。“在情境反讽的作品中,可能没有反

9

讽和讽刺性的词句和言语,甚至可能隐藏具体的反讽者,对表象后面被揭露的反讽性真实好像也没有给予一个清晰的确定”,其实,经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夫妻之间、情人之间不理解、不和谐产生的分分合合正是易卜生对现实世界中家庭伦理问题的严肃思考,该戏剧中所揭露的反讽和抨击对象就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伦理的桎梏——在家中妻子没有实际地位,只是丈夫的附庸,对丈夫要言听计从,只要一纸休书妻子便无法生存。

《玩偶之家》成功地运用了“倒述法”。“倒述法”就是剧中某些重要情节在开幕之前早已发生,观众在开幕后看到的,只是幕前情节发生的后果。该戏剧剧本一开始,海尔茂就要当经理了,以前他生病,娜拉伪造签字借钱等都是运用“倒述法”描写出来的。该戏剧剧中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结构紧凑,容易显示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该戏剧剧本幕前最重要的情节,是娜拉伪造签字借钱。该情节对展开戏剧冲突和对人物性格的刻划,都有很大作用。它既推动了柯洛克斯泰与海尔茂之间的矛盾,又揭露了娜拉夫妻表面幸福而实际虚伪的资产阶级夫妇关系。如果没有“倒述法”交代了这个前情,就无法在短时期集中揭露海尔茂的伪善性格;同时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力地展开娜拉的叛逆性格。林丹太太和柯洛克斯泰相恋的悲剧,软克大夫得了不治之花柳病的悲剧,也都是运用“倒述法”描写出来的。

实战演练

玩偶之家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10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2.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3.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11

4.《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肖伯纳的评论是:在他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参考答案】:

1.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这样称呼海尔茂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后者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形同路人。

【解析】这道题前两问考查指代,根据上下文不难推知。关键是第三问。之所以这样称呼,在于本戏剧的戏剧冲突,即两人之间精神上的矛盾,隶属与抗争的对峙,这正是这一出戏的瓶颈。

2.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他表示出自己已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解析】第一问仍然考查指代,答案的依据在下文,但要抽象出来,进行合理的概括。第二问表明了娜拉对这种家庭秩序的深刻认识及对婚姻现状未来的绝望。全面揭示出来即可。

3.说明娜拉的动作,表示与海尔茂交谈过程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说明出走决心坚定。 【解析】舞台说明辅助人物形象表达。这一系列的动作不是简单的生活细节,能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从剧情来看,娜拉已经准备出走,这与娜拉的清醒认识不无关系。

4.提示:从剧情发展、艺术技巧两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暗示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它的重大意义可与拿破仑用军事手段荡涤欧洲封建势力相比。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说明这一戏剧情节的内在含义,其次,还要对照肖伯纳的评论,来说明这一情节的典型意义,即娜拉的出走不是她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妇女的抗争,由此就不难理解其重要意义,评论可谓大处着眼。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