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注杜诗《秋兴八首》四句分截说析论 docx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仇注杜诗《秋兴八首》四句分截说析论 docx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b511090975f46526d3e103

仇注杜诗《秋兴八首》四句分截说析论

摘要:详细逐一分析了每首诗,并作出判断,归纳此组杜诗的章法共同,厘清了《秋兴八首》的分截特点,那分截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 引言

仇兆鳌在注杜甫《秋兴八首》时, 特别标举其对杜诗七律章法的独特见解: 唐人七律, 多在四句分截, 杜诗于此法更严。张性《演义》拈夔府京华作主, 以听猿山楼应夔府, 以奉使画省应京华, 逐层分顶。说似整齐, 然未知杜律章法, 而琐琐配合, 全非作者本意。后面长安、蓬莱、昆明、昆吾四章, 旧注各从六句分段, 俱未合格。今照四句截界, 方见章法也。

仇氏认为《秋兴八首》都是四句分截, 甚至在杜甫的151 首七律诗中, 仇氏注中标明是四句分截的占了七成, 但这种分法与不少杜诗注评家的见解相异, 实在值得深入分析, 这正是本文的写作动机。就研究方法而论, 本文对《秋兴八首》每首逐一进行分析, 方法是先引述仇注, 然后将其余元、明、清各注评家按不同分截方式, 如四四、二四二、二六、六二等加以分类。继而凡有论及分截者, 则根据类别按该注家的成书先后排列析论, 如没有列出, 即代表该家未有对此首提出分截意见。最后述及笔者的意见, 以作为每首论述的小结。

二 析论

(一)《秋兴八首》其一除上文所引仇氏认为杜甫七律多是四句分截的见解外, 他在注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时说:

唐律多在四句分截, 而上下四句, 自具起承转阖。如崔颢《行经华阴》诗, 上半华阴之景, 下半行经有感, “武帝祠前”二句乃承上,“河山北枕”二句乃转下也。崔署《九日登仙台》诗, 上半九日登仙台, 下半呈寄刘明府, “三晋云山”二句乃承上, “关门令尹”二句乃转下也。杜诗格法, 类皆如此。

从以上及上文有关仇氏四句分截说的引文可知, 仇氏认为唐律多在四句分截, 杜律更是如此。仇氏就是以这种理论来论《秋兴八首》的, 兹先引杜甫原诗,然后一一析论之。先看《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仇注曰:“首章, 对秋而伤旅也。上四因秋托兴, 下四触景伤情。”将此诗以四句分截也非仇氏一人之见, 明代张《杜工部诗通》谓:“前四句景中含情, 乃秋兴之端, 后四句情中寓景, 乃秋兴之实。五、六已尽其羁旅之情, 末二句则无衣之怀愈至矣。”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曰:“首句拈‘秋’ , 次句拍`夔' 。`江间' 、`塞上' , 紧顶`夔' 。`浪涌' 、`云阴' , 紧顶`秋' 。尚是纵笔写。五、六, 则贴身起`兴'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谓:“《诗通》于五、六句云`已尽其羁旅之情' , 此(末二句)又云`无衣之怀愈至' , 其意盖谓因客子无衣而弥深羁旅之情也。”三家中, 张明显是以四句分截析此诗的, 浦氏以前四句为一整体,五、六句后则别而论之, 可知亦从四句分截看此诗的, 至于叶氏, 认同《杜工部诗通》之语, 无须赘言。

历来对此诗的分截, 尚有两种看法:其一是二四二分截, 清代黄生《杜诗说》谓:“巫山巫峡, 分山水二项。三四喻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花如他日, 泪亦如他日, 非开花也, 开泪而已。身在孤舟, 心在故园, 非系舟也, 系心而已, 故云云。结处虚虚点秋兴之意??”观其行文, 谓“身在孤舟,心在故园, 非系舟也, 系心而已” , 乃扣连“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而言, 可见中四句为一单位, 至若首尾联则分而述之, 故其意当是二四二分截。

另一种看法是六二分截, 元代张性《杜律演义》云:“中四句交复应`巫山巫峡' 四字。”王维桢《杜律颇解》谓:“中四句错综应`巫山巫峡' 四字。”王嗣《杜臆》曰:“但见巫峡江间, 波浪兼天而涌;巫山塞上, 风云则接地皆阴??乃山上则丛菊两开, 而他日之泪, 至今不干也;江中则孤舟一系, 而故园之心, 结而不解。前联言景, 后联言情。”钱谦益《钱注杜诗》云:“末二句结上生下。”朱鹤龄《杜工部诗集》注谓:“钱笺:`末二句结上生下, 故次章即以夔府孤城接之。' ”吴见思《杜诗论文》中以“`”符号在杜诗原文中分截(下同), 此首是六二分截。杨伦《杜诗镜铨》眉批曰:“首章秋兴之发端也, 江间塞上, 状其悲壮, 丛菊孤舟, 写其凄紧。末二句结上生下, 故以夔府孤城次之。”以上数家, 王维桢明显沿用张性之说, 加以引申, 两者俱谓此诗中四句应“巫山巫峡”四字, 则其意谓上六句为一体可知也。《杜臆》所谓的前联言景, 审其铺叙, 当指首、颔两联而言。后联抒情, 则指颈联, 故亦是自六二截之。至于朱注引用钱笺, 云“末二句结上生下” ,

杨伦因之, 俱相沿而不爽。《杜诗论文》以“`”划分诗篇, 更是最清楚不过了。总言之, 诸家对《秋兴》其一的分截, 以六二截分者最多。

对于此诗, 笔者以为当以六二分截为是, 因为水凋伤了枫树林, 使巫山巫峡一带秋气萧森, 这是因果关系, 以前二句作泛写。然后紧接四句是细写秋景秋兴, 分顶首二句, “江间”句顶巫峡, 波浪兼天而涌。“塞上”句顶巫山, 阴沉的风云压着山地。“丛菊”句再顶巫山, 言杜公见菊花两开于山上, 悟己已滞夔两年。“孤舟”句再顶巫峡, 谓己心如孤舟系于巫峡之间, 以“故园心”三字带起以下七首。末联复以景作结, 游子无衣, 捣衣声多且急, 加倍营造凄凉之情, 思故园之心益显。仇注谓“上四因秋托兴, 下四触景伤情” , 似乎割裂了三、六句呼应第二句“巫峡” , 四、五六句扣顶第二句“巫山”的映带关系了。而且全诗八句都写秋景, 亦可谓因秋托兴, 何必只是前四句。且一句用“凋伤”、二句用“萧森”、三句用“涌”、四句用“阴” , 从这些感伤字眼观之, 前四句亦是触景伤情, 故仇说尚可斟酌。

(二)《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仇注“:依斗在初夜之时, 看月在夜深之候, 此上下层次也。亦在四句分截。”仇氏接着解释:“京华不可见, 徒听猿声而怅随槎, 曷胜凄楚, 以故伏枕闻笳, 卧不能寐, 起视月色于洲前耳。”注杜诸家如仇氏般分截的甚少, 杨伦认为是二四二分截, 他在第五句旁批曰:“承四” ,又在第六句旁批曰:“承三” ,以中二联为同一单位阐述, 但类似他这种二四二分截的看法亦不多。

对于此诗, 认为是六二分截的注评家最多, 张性《杜律演义》说:“`听猿' 一夔句应府, `奉使' 一句应京华,`画省' 一句又因随槎而言, `山楼' 一句又因听猿而言, 皆以夔城长安交互对之也。王维桢《杜律颇解》谓:“`画省' 一句, 又因随槎而言, `山楼' 一句, 又因听猿而言, 皆以夔城京华交互言之也。”张《杜工部诗通》曰“以落日起兴:,`听猿' 应首句`夔府' 而言, `奉使' 应次句`京华' 而言, ??`画省' 句又以`京华' 言, `山楼' 句又以`夔府' 言??”明代胡震亨《杜诗通》所附奚

禄诒原批谓:“`画省' 句应京华, `山楼' 句应`夔府' 。”吴见思《杜诗论文》则以“`”符号标此诗是六二分截。黄生《杜诗说》首句及次句下的小字夹注都标着“领起”二字, 三句标“承首句” , 四句标“承次句” , 五句标“承次句” , 六句标“承首句” , 末二句标“对结” ;又黄生评言曰:“三四五六, 承`夔府' 、`京华' , 两两分应。”陈廷敬《杜律诗话》云:“三、四, 一应`夔府' ,一应`京华' , 虚随八月槎, 不如此说, 不可与言`京华' 应矣。五, `画省' 应`京华' ;六, `粉堞' 应`夔府' , 其意易见。”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曰:“起二句以下, 分承此二句。五六句情景尤凑泊。七句无限之情不说。八句变律。先兴后秋。”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谓:“以夔州晚景起兴, 而点出`望京华' 。`哀猿' , `悲笳' 是眼前景物, 间以`奉使虚随' , `画省香炉' 写思归感旧之情, 结二语无限凄清??”

以上数家, 王维桢沿用张性说, 张和陈廷敬虽说“画省”句应“京华”而言,“山楼”句应“夔府” , 实际都与王维桢、张性两人之说相近, 奚禄诒原批亦沿用此说, 黄生亦如是。俱不外乎“奉使”、“画省”句应“京华” ,“听猿”、“山楼”句应“夔府” , 都是以前六后二为单位析述的, 叶嘉莹的铺陈演绎亦如是。至于吴见思以“`”分截, 六二分截最明矣。方东树谓“五六句情景尤凑泊” , 着一“尤”字, 显示其乃承上而言,他说“先兴后秋” , 亦当指前六句是兴, 后二句是秋。

《秋兴》其二, 笔者认为是六二分截。原因是就章法言之,“听猿”句是写首句的“夔府” , 营造哀凄气氛。“奉使”句乃想返“京华”任职而不得至。“画省”句续细扣“京华”之尚书省, 此愿既违, 唯有伏枕悲思矣, 为“奉使”句下注脚。“山楼”句是夔州所见所闻,城墙满眼, 悲笳声回处处, 再扣首句“夔府”。故前六句为一整体, 乃总扣“兴”而写, 这从“望”、“实下三声泪”、“虚随”、“违”、“伏枕”、“悲笳”等富有想望及悲情色彩的字眼可知, 盖亦思返京华任职而未遂也, 但此等“兴”无不以景道出。后二句写“秋” , 云彻夜无眠, 今已月映洲前了, 哀不自胜, 景中复含情。就此观之, 方东树的“先兴后秋”之说非虚。仇注谓“依斗在初夜之时, 看月在夜深之候, 此上下层次也” , 实际上说得不错, 只是不当以“四句分截”看之, 盖依北斗所望者, 除第四句之八月槎外, 尚有第五句之京华画省。而依北斗所听者, 除第三句之猿声外, 尚有第六句之悲笳。凡此皆失眠之所听所望,而不知不觉间已夜深而月映洲前了, 故上下层次应是前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