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b11465783e0912a2162a9c

2.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涵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3.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②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精粗、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②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③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训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

3.《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论

客观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且是有规律的,那么人们能否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就涉及到认识论问题。认识论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两个字的结合,意思是关于知识的学说。认识论就是关于知识的哲学理论。它要回答世界可知否。如何知、为何知等问题。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并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区别 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客观事物先于认识而存在,认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自觉地把反映论原则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前提,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张认识先于客体而存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表明认识论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一切不可知论,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的局限性。不可知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并且割裂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以及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进而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旧唯物主义虽然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因而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虽然也承认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它对世界的可知性理解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实践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手段,延长人的认识器官,无限扩大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提出了很多要求,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实践及其结果能够证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

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反映论的一般原则,但是离开实践来考察反映过程,把认识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主张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摹写和机械的反映,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二)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认识来源于实践的需要和实践的过程。客观世界中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归根到底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实践。人们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某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经验,进而上升到理论。(如,纸上得来总觉陋)纸上得来总觉陋。 这个题目模仿当代影视作品的“偷陈出馊,如法炒制的。陆游与儿子陆聿冬夜读书,看到爱子把书巢中的藏书读了个“简断编残字欲无”之后,觉得致力学问光读书不行,还得亲自实践,就写诗勉励子聿,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是读书迷,自诩“吾家藏书一万卷”,可他作诗却不像杜甫那样“无一字无来历” 苦吟,也不像辛弃疾那样得心应手地“掉书袋”。他的诗多是生活的“躬行,体验,凭陵风雨,历经骇浪,水边射虎,关头听角,废苑探梅,遗祠访拍,经行麦野桑村??“细

雨骑驴入剑门\,忍不住就来一首《剑门道中遇微雨》。他胸中有万卷书却立志不钻在故纸中食人余唾。比照斯人风范,故套用他的一句诗,用“纸上得来终觉陋’,评论当代的影视艺术创作倾向。这倒有两层用意:一是说乞人残余的作品不仅“浅\,而且“陋\了;二是受国际文风病毒感染,¨改”一个字,生吞活剥经典作品就偷出自己的创作来了。如此省力就钞源滚滚,蒙出莫名其糊涂的高收视率,何必上山下乡去受苦呢!

纸上挖题材,千方百计地搜寻野史轶事。皇帝赐妾,命妇吃醋,本是唐人轶事,今人却偷过来用到清人《宰相刘罗锅》里。写乾隆恶作剧赏刘墉两个宫娥,刘墉无奈,刘夫人抗命。皇帝佯怒:要么接受,要么服毒。刘夫人宁喝毒药,原来毒药是醋。这一集的故事,几乎是照抄书本。偷抄一遍还不过瘾,《神医喜来乐》里又偷一遍,改成王爷成人之美,命喜来乐纳心爱的赛西施为妾。这一集演得庸俗不堪。大家争相偷抄野史轶事编故事,几乎所有的名媛美人都被歪曲了。从纸上挖题材,随心所欲地糟蹋著名的民间传说。白蛇恋许仙、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祝姻缘、董永遇仙都被“文艺家们\糟蹋得不成样子了。谬种流传,年轻一代对原来优美的民间传说已经一无所知了。从纸上挖题材,残害文艺名著。《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之类的侠义小说,都惨遭戕害。近来听说《老鼠爱上猫》已在南国亮相,敷演锦毛鼠白玉堂爱上御猫展昭。篇目故弄玄虚,使人误以为写同性恋,却是玩的变性手法,白玉堂原来是女扮男装。这风是从美国吹来的。美国一批无赖编剧肆意糟蹋文学名著,《安娜一卡列尼娜》被改成“动作片\,《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改编成同性恋。等着瞧吧,下一版《老鼠爱上猫(2)》,就会是郎才郎貌,锦毛鼠不再女扮男装了。这些创作倾向,会损害文艺生命,文艺女神该喊“救命”了。(再如,森林里的水。)

一个做地质工作的朋友,在最近一次勘探中迷了路,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惊险。后来他说:“干粮带得很多,倒是在找水的事情上,让我多了与往日不同的感受。”朋友说:“这次勘探,我们请了一位山民做向导,没想到天气不好,向导也迷了路,我们就走了整整一个星期。带的水喝完了。地图上标志这座山里是没有河的,连一条小溪流也没有。向导说不用急,森林里最多的就是水了。”“水在哪儿?’’我们问。他指了指不远处一洼肮脏的泥坑,那里聚着一些水。向导没有理会我们的表情,自己去采了一束草,把草编成碗的样子,开始往饭盒里过滤那洼水,过滤了几遍之后,水渐渐地清了,放了两片饮水消毒片,水果然就能喝了。这是他告诉我们的第一种取水的方法。晚上在进帐篷之前,他把塑料布一张张地撑开,在树干上吊住四角,早上,每一张塑料布里就都聚满了露水。要是没有水洼,他就找那些树干很粗树叶很大果实很多的树,用刀子在树上挖一个洞,不久就会有水慢慢地流出来,颜色有些淡绿,应该叫树汁儿吧。或者在潮湿地带找那些很粗的藤,把藤茎割一段,就会有水流出。这一段流完之后,再在这根藤上离开尺把远再割。他给我们提供的水源还有野仙人掌、野麻竹、野丝瓜??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向导让我们震惊极了。在我们的意识里,这个森林既然没有河,老天不下雨,那就是没有水的,但是在他的眼里,随便一个角落似乎都藏有水。原来我们以为根本无法寻觅的东西,却是这样地处处留踪,处处有源。

朋友的话也给我很多感触。人们常常以为水,除了雨水、河水、溪水、泉水、自来水等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水,还可以是泥洼里的浑浊,是露珠的凝聚,是树的体液,是藤的腰身,是仙人掌的掌心,是麻竹的绿茎,是野丝瓜的肚腹,是花瓣的娇艳,是草叶的清香,甚至是松鼠轻盈的跳跃和小鸟婉转的歌唱??

我们往往看到呈现在面前的就以为阅尽沧海,却不知道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自以为看到的越多,才漏掉的更多,因为精神的近视,奇美的世界在我们眼里只浅显成一片简单的色斑。还有许多领域的丰富被我们狭隘的惯性忽略、挤压和简化。比如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爱,比如千姿百态千达百通的学习,比如与森林里的水一样的万事万物对我们心灵的广阔引导和启迪。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创造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提高和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和拓宽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发现规律、指导实践、满足实践的内在要求才是目的。一切科学理论或知识,一旦离开了为实践服务这个根本目的,那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性质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和比较,单纯的主观认识或者单纯的客观对象,都不能判断认识是否正确,都不可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一方面,实践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主观世界相联系,另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又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为现实,用实践的结果来证明认识的真理性。

(2)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它能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使实践经验由特殊上升到普遍,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实践,并实现检验真理的作用。如果没有逻辑证明的帮助,没有从特殊到普遍和从普遍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就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不能从整体实践中充分证实或驳倒某个理论原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否定逻辑证明的作用,就会把实践经验简单化,甚至会导致经验主义。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的基础,逻辑思维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规则等等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因此,不能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而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三、认识的本质与结构

(一)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并且包含了反映或摹写客观事物的内容,认识不是人的某种纯粹主观状态,而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坚持了认识的反映特性,也就坚持了认识的客观性,认识的客观性是认识本性的根本方面。只有首先承认并坚持反映论原则,才能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反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同时,又进一步揭示了反映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认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摹写,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1)人们为了透过事物现象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运用一系列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认识的结果也不单纯是同客体相符合的感性现象,而是表现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系列抽象概念、符号和公式等。

(2)人们的认识不仅能反映出对象“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模拟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所“应当具有”的状态,塑造出既符合客观规律有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

(3)反映过程包含了一定的选择和建构活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要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建构活动是指主体在思维过程中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而对客体信息的重构或重新组合成为观念体系。

(二)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 1.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中介系统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其中包含了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中介系统三个子系统。

主体系统,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中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必须是体力和智力、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其特征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三个特征,分为社会主体、人类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四种基本形式。认识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客体系统,即进入认识活动范围的对象,是认识的基本前提,其特征有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包括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思维形式的客体,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客观事物不一定是认识的客体,认识的客体也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不属于与客观事物。

中介系统 , 由联结主体系统和客体系统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认识手段所构成。认识工具又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构成。

2.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

(1)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并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理性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直接负担认识功能的是主体的理性结构,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非理性因素 ,狭义非理性因素是非理智、非认知的精神因素,包括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因素,它不属于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广义的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意识因素。这些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又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的特点。情感、意志等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启动与停止、对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认识过程中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形式出现的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逻辑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发展和飞跃起重要作用。

四、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的认识,特点有直接性,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由感觉到知觉到表象,是由个别特征到完整形象的一个过程,这里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2.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特点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方面以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另一方面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上来理解。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一方面由认识的任务决定,另一方面理性认识可以促进感性认识。(如案例,比别人多想一步)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建筑业发展迅猛,砖瓦工价码看涨,这对众多失业者来说实在是个难得的机遇。一贫如洗的迈克为了生计来到芝加哥,然而,他看到招工广告后,却没有加入到应征砖瓦工的竞争洪流中去,而是买了一间房,请来一位瓦工师傅开始了瓦工培训工作。许多人在报纸上看到招生广告后蜂拥而至,结果仅半年时间迈克就赚了5万美元,这5万美元在当时相当于一个瓦工8年的收入。 有人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 5万美元。这个世界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不放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寻觅觅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却落于平淡。因为很多时候财富的获得不是通过实物的买卖得来的,而是用智慧换来的。李卜克内西说过:“天才来自勤奋。”我要说的是:“成功来自发现。”也许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或许它能改变你的一生。在这个大干世界里,每个人都潜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天赋,它是埋在我们生命里的金矿。不同的是,相当一部分人不善于发现或懒于发现,有人则干脆把它当成小聪明或旁门左道。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成功也许就是近在咫尺的事情。可能我们都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其实在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能比别人多想一步。科学发现如此,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又何尝不如此呢?

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心向学的头脑便是有准备的头脑。 斐塞司博士有一个习惯,总是在午饭后坐在门前晒会儿太阳。旁边一只母猫在阳光下安详地打着盹儿。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阳一步一步向西移,渐渐被拉长的树影,挡住了母猫身上的阳光。母猫醒了,它站了起来,伸了伸慵懒的身躯,又踱到另一块有阳光的地方,重新卧了下来,接着打盹儿。每隔一段时间,猫都会随着阳光的转移而不停地变换睡觉的场地。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自然而然。可是猫的这些举动唤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心。猫为什么喜欢呆在阳光下呢?是光和热,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对,是光和热。猫喜欢呆在阳光下,这说明光和热对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对人呢,对人是不是也同样有益?这个想法在斐塞司的脑子里闪了一下。

可是就是这么一闪,却成为闻名世界的日光疗法的引发点。之后不久,日光疗法便在世界上诞生了。斐塞司博士,也因为一只睡懒觉的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如果我们家的院子里也有这么一只睡懒觉的猫,我们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趋近阳光,我们是不是能想到这些呢?或许我们会想,这猫真会享受,不但长时间地睡,而且还喜欢睡在阳光下;这猫该产小猫了,怎么还不产呢??或许什么也不想。

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因病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休息,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在闲得无聊的时间里,他就很随意地观察这张地图。一天,他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补的,南美大陆巴西东部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加蓬、安哥拉陷入的部分相对应,可以把它们完全拼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魏格纳兴奋了好一阵子,并由此引发了他的一连串的思考。这两个大陆是不是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话,那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分开的?不顾病痛,魏格纳着手收集了大量的地质学、古生物学的资料,终于证实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大陆板块漂移说。为什么每天都有许多人在看世界地图,而只有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说?有些人几乎天天见到猫晒太阳,可为什么只有斐塞司一人发现了目光疗法?如果当初那个苹果不是掉到了牛顿的头上,可能今天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有:今天真是倒霉,这个讨厌的苹果为什么偏偏落到我的头上?煮水时壶盖的跳动,人们习以为常,不屑一顾。惟有瓦特,将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研究、分析、实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两个铁球同一高处同时释放同时落地,被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抹杀了千年,惟有伽利略,经过夜以继日的思考、实践,将真理发掘,在阳光下的斜塔中,昭然若揭!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

对于在我们生活角落的一些细节、一些小事,我们能多留意一下,多想一步,可能历史上的科学家名榜上也会记下你的名字。

(3)二者相互渗透 , 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形式来表达,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也包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唯理论与经验主义。

(二)由认识到实践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的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还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方

能完成。

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算是完成了,但对于过程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因为物质运动及其发展是无限的,从时间上,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是无限的;从空间上,物质结构的层次,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也是无限的。

(四)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寻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在具体条件下的动态发展的统一。认识的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断使自己的认识或思想理论适应变化发展的实际或客观条件,违背或否认这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会导致僵化的思想或不切实际的幻想。“左”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就在于认识超越了实际,“右”的错误认识论根源则是认识落后于现实的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就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的客观性而言,存在着客观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而言,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就人类认识的本性而言,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另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近似的正确的认识。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

(1)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个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

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舍此再没有别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最终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不确定性,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导致怀疑论和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理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则会导致思想僵化或教条主义。

3.方法论

这一原理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就是要人们坚持实践标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不能在认识上设立禁区,不能在思想上凝固僵化。由于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绝对性或确定性,因此解放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

二、真理与价值

认识的任务是要获得真理,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以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们活动的两个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目标。

(一)价值

价值是指事物具有的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的效用性,是指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不是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它既有客观性又具有

主体性。

1.客观性 , 首先,价值的基础是客观的。价值虽然与人的需要相关,但不是由人的单方面决定的,而是以客体固有属性为基础的。其次,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到社会实践发展和历史条件所制约的。

2.主体性 , 一方面,主体的现实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衡量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另一方面,价值的发现、创造、利用或实现离不开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创造性。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人们在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历史活动中,遵循着两个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真理原则 , 就是指人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 , 就是指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外在尺度或物的尺度,而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内在尺度或人的尺度;真理原则突出了人的活动的条件性,而价值原则突出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原则强调社会历史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而价值原则则强调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这种区别和对立深刻体现了人类活动本身的矛盾性。

2.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它们都形成于人的活动中,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人们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在实践中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统一。发扬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人类和社会发展,可以促进人文精神的进步;发扬人文精神,具有制约科学发展方向,促进科学技术在应用中不会被用于危害人类的作用。总之,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时代进步对人类实践提出的日益迫切的要求。

思考题

一、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E.说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 ) A.对认识活动起诱导和激发作用 B.决定理性因素

C.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 D.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 E.不能够直接形成认识结果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C.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

D.实践标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性 E.实践检验标准的科学性令人质疑

4.关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正确的认识和理论知道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 B.错误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并使之失败 C.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

D.认识反作用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 E.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人的认识过程中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 )

A.习惯与本能 B.动机与欲望 C .信念与信仰 D.猜测与领悟 E.直觉与灵感

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有( )。 A.“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B.“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C.“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D.“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E.“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E.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

8.“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 )。

A.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 B.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C.实践能使人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D.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E.认识的正确与否是成功的关键 9.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指( )。

A.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主体实际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C.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 E.主体反复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10.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 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B.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C.反映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D.被反映者不依反映者的意志为转移 E.反映者决定反映结果是否正确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因为它强调( )。 A.人们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认识世界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 D.人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E.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

12.下列属于认识的主体的有( )。

A.调试机器的工人 B.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人 C.推测矿院的地质工作者 D.在地球上生存和活动的人类 E.世界上不同阶级属性的政党

13.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 A.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拥有合于实际的感性材料

C.用科学技术手段搜集、整理感性材料 D.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感性材料

E.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4、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 A.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事物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 C.人们的认识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人们的认识要受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和水平的限制 E.人们的认识受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15.任何真理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