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每日一读]理论经典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书法[每日一读]理论经典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7812c06bd97f192379e948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 “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

“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

“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 “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6.欧阳修:

“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

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董遇:

“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张溥:

“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9.顾炎武:

“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每日一读]

屋漏痕、锥画沙......这些词,一定要弄明白

我们在学习书法或者研习古人书法的时候,总会碰到几个名词: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印印泥,很

多人一看到这几个词,脑瓜仁儿都疼,越看越琢磨越糊涂:到底啥意思啊?其实,这几个词并不纯是字面之意,它表达的是书法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境界。 屋漏痕:自然之美

用来形容书法用笔效果的“屋漏痕”最早见于唐人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破屋漏雨在墙面留下的痕迹,比喻笔墨在纸上的运行,凝重而自然。意思是作书要自然变化,不要刻意造作。作书实践中,中锋浓墨行笔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这是一个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这是一个 对竖画艺术效果的绝妙比喻。屋漏,雨水顺墙下流,不会一泻而下,必将顺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注,形成极为顿挫有力的痕迹。书法的竖画,就应当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个比喻是颜真卿琢磨出来的。

“锥画沙”:率意之美

锥画沙,即用锥子在沙滩上书画。大凡作书之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用上好纸张作书,往往拘谨;而拿片旧纸随意涂抹,多率意自然,有奇趣。书法上的锥画沙,既有从效果上说的,也有从技法上说的。从效果上说,是说用锥子在沙中划过,划痕两边有突起的沙,其大意与屋漏痕差不多,也是讲的要中锋行笔;还有的认为,锥画沙是指感觉,划沙时明显感到沙砾的阻力,这就不但要中锋行笔,而且要逆锋行笔了。从技法上说,就是只用笔锋,不用笔肚,小字用小笔,大字用大笔。只用笔锋,比较容易做到中锋行笔,从形态上来看,也与锥画沙最象。

这个书法术语。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

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相传褚遂良曾将此法传于陆彦远。《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陆彦远)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 “折叉股”:力度之美

叉股应为带叉的金属器具的分支,如钢叉、铁钗都有叉股。折叉股,即折断叉股,或折断了的叉股,分别比作书写的状态或书法线条的观感效果。折叉股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这种运笔方式称为折笔。折笔时侧锋甚至偏锋现象在行草书中时有出现,这是顺势率然直下的结果。若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叉股之妙。 [每日一读]

写下去,缓下来

■许传良

笔者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基层书法作者,有入选国家级展览者,也有多年徘徊于国展门外者。从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当下的一种普遍心态,在面对全省乃至全国突然降低办展节奏的现实背景下,大都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以往的展览机制难再依傍,似乎不知该如何将字写下去。对此,不由生出些许感慨,书艺本是书家毕生修行之事,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定要写下去,且因为书道漫漫,更要缓下来。

作为书者,继续写下去是无需争辩的事情,但怎样写下去却不能不反复追问,细细拜读近年来的全国性展览作品集,在二王、欧、褚、苏、黄、米、何、赵等流派全面登场之际,我们确实从中感受到了来自经典的巨大感召力。可以说,不从传统中来,会偏离书法正道。同时,若仅仅从传统中来,亦步亦趋,也未必就是书法大道。依个人陋见,且不说个性如何,从结合传统来看,其中皆未能化古为我,少见来自于传统营养的融合,却时时赖以拼合与组合。拼合指一件作品用两种纸张,包括不同材质与颜色;以及两种以上书体,或前题或后跋等。组合之意,打个比方来说,不似盐溶于水,而若油浮于水,多见生硬地以二王加米、苏加米、二王加颜、二王加《书谱》等,当然专学一家,如学米、学何、学赵等,亦未必不深厚,但从深入经典角度而言,仍需融会贯通。对于书坛广大作者来说,深入经典,更应将之作为长久的日课。若因为展览减少而不想写,不愿写,甚至停下笔,着实不应该。

当然,写下去,还要明白,书者,抒也,书者就是一位歌者,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笔之际,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都是以笔墨为载体完善自我的最佳方式。我们欣赏那些即兴口占的诗人,受感染于那些现场动情演唱的艺术家。或许书者没有很多绚丽的舞台,会更好,那么,青灯孤卷,琴曲相携,或濡墨遣兴,诉说衷肠,一管柔毫,一纸素宣,笔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晕染开来,这也是我们向往的古典文人情调,而与书法本体相关的技法、韵味乃至境界,或许因日常书写而升华,徜徉其间,亦是人生一乐。

网上曾有热心人,将一年内所有重要赛事,按照截稿日期先后排列,以方便于每位热心投稿者。于是曾经在接近一周一赛的节奏中,书坛赶场者显示出极大热情。笔调由生至熟,由熟转滑。思想也由当初的锐利到平庸最后渐至麻木,书写的感觉也渐渐定格化。长此以往,加上“转基因现象”、展前秘笈传授等推波助澜,一种普遍的书风雷同,个性不突出,缺少震撼等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因此,凡清醒者均为时下国展刹车举措拍手称快。虽然如此可能会导致参赛者一时的手热逐渐趋冷,但还会在回溯经典中再度热起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好比列车到站,行者却依然需要前行,因为下一个驿站,永远在前方。

正如当今全球经济放缓一样,人们渐渐适应了这种新常态。君不见城市中人放弃驾车而改用骑车或步行者渐多,微信朋友圈中诗书唱和者亦不乏其人,在工作之余,“低碳”或者“走心”的生活方式,正悄悄与放慢脚步合拍,这也应是我姑且称之为“后展览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少的基层书法作者,奔波之余,夜半挑灯,往往只喜欢提笔写字,而忽略字外之功。当与他们谈到书坛前辈总是将书法生活分成几分读书、几分临帖等多个部分时,他们却总是表现出迫于现实之窘况的一种无奈。在每晚或者可以利用的有限时间里,本是放松之时,让他们坐冷板凳啃读古籍,且不说难以一时见效,就是从他们的精力来说,疲惫之时也难以及时消化与吸收。但转念一想,大量的技法积累固然有益,长此以往,唯有笔墨的节奏弥漫于生活空隙,怎能缓下来?因此,别无他途,读书。这本身就是一种节奏的调节。 书写缓下来,不是被动地搁笔,更应主动地学会思考,从某种角度来说,想象力确实比知识更重要。思索艺术并感悟生活点滴,这也是必须放慢书写才能做到的。当我们感动于一草一木与一言一行之时,笔墨正可调整以往快写的节奏,并将有益的营养充实于“下一幅”中。 写下去,缓下来,别无选择。 [每日一读]

书法运笔,这几种常见问题要注意

笔法的运笔,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以技法达道通理表情的妙用,构成了一系列的法则、法度和方法,成为表现书法艺术性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书法具有“不可言传”的微妙,也酿成了种种讹传、陋习和弊病,出现了“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的情况,影响了书法的发展。五代之乱后,由于师传手授的笔法失传,以致运笔的讹传、误解和错用等情况逐渐趋于严重,而运笔法也变得更加单调而机械,成为书法艺术长期徘徊下滑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由于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钢笔的普遍使用,社会思潮的影响,书法忽而被当成“四旧”扫除,忽而变得十分狂热。因此,在教学研讨书艺时,对运笔的主要弊病和错误倾向,必须明确指出,澄清是非,端正态度,特别是对自己所犯毛病,要深省痛改,以期学书得法。

运笔的弊病,也称病笔、败笔,既有各种字体共有的,也有某一字体特有的。字体特有的病笔如楷书的牛头、鼠尾,草书的缭绕、歪倒等。各种字体共有的病笔如偏枯、板滞、浮薄、俗浊等。现把各种字体共有的通病概述如下。 1、偏枯

运笔的偏枯,即用两种字体的笔法,写成一个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偏枯当然也包括真隶合成一字,隶篆、隶草合成一字等混杂写法。运笔的法度是区别字体艺术特性的准绳,不能有毫厘之失,“若豪(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因而,绝对不允许运笔偏枯,写成杂体俗字,反以为是书艺创新。运笔偏枯的弊病,近代以来更加严重,主要是由于“欲变而不知变”,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这当然也与讹传误导以及标新立异等有关。 2、板滞

由于运笔的基本要求,是把笔画写活,所以历代书家都把运笔的板滞,视为一大弊病。“书忌板滞,画忌板结。”唐太宗论笔法也说:“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时至清代,人们对笔法更加隔阂,加上社会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滞的“馆阁体”。但是,在反“馆阁体”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书家.未能摆脱板滞的弊病;尊碑的书家,因为“古今阻绝,无所质问”,竟用秃笔描摹篆书,用羊毫笔涂画隶书,也把笔画描画得板滞不堪。至于板滞的表现,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态。枯木形病笔,是运笔直锋牵裹所致,即所谓“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死蛇形病笔,是运笔生拖硬拉,缺乏虚实导顿的缘故。破贫形病笔,是信笔抹画造成的,多见于隶书和魏碑字幅。 3、浮薄

运笔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运笔要求遒劲有力、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人木三分”,把笔画写成“铁画银钩”,以表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运笔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为运笔方法不当,而今人明显是缺少临习功夫。一些“书法家”,运笔不仅横勒不能紧越涩进,竖努不能摇曳战行,而且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就必然会把笔画写得浮薄曲枯,如同败蔓;或者用锋遣毫,铺裹无度,运行失节,把笔画写得形似烂绳;或者指腕不能运转,笔卧纸上,把笔画写得好像面条等.书法是“书而有法”的艺术,过不了运笔法这一大关,就不能跨进书法艺苑的大门。 4、俗浊

书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艺术,最忌俗浊不雅。运笔虽有多种弊病,而最可恶的是俗浊状态。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态,而矫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厌。浊有混、污、昏、拙等形状,而触笔、涨墨的污浊更可恶。由此可见,学书要想除掉俗浊的弊病,只有坚持“书而有法”的原则,以画沙、印泥的运笔,把笔画写得遒劲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脱俗去浊,进人高雅而清新的艺术境界。

至于运笔的其他弊病,如触笔、涨墨、缠绵、棱角等,就不在此论述了。

总之,由于书法的技艺性特别强,而误导错学的弊病特别多,所以必须澄清是非,提高认识,才能顺利学习,以期得法成家,为促进书法艺术复兴繁荣作贡献。

[每日一读]

学问的八层境界 文/梁漱溟

(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