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 萧宗六 7-1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学校管理学 萧宗六 7-1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6c104a767f5acfa1c7cd7b

1.1985~1998年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实施可分哪几个阶段?试对这几个阶段素质教育的影响作些评价。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案例]

有关素质教育的一次辩论会

由我国几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发起,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邀请有关大学教师参加。它们是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年11月初,在深圳大学举行了一次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我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的专题有三:2l世纪我国大学教育思想的宏观背景(国际化);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化);大学的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大学素质教育问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在研讨第三个专题(大学素质教育问题)时,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个专题的中心发言人是某重点大学的肖教授。他一开始就表明:他不赞成使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因为它含义不清,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已有四五十种含义;更不同意高等学校使用这个概念。因为从国家教委负责人和有关文件可以看出,提出素质教育的用意,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对基础教育、中小学说的,高等学校并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那样的弊端。现在高校有人写文章说:“不仅基础教育要转轨,高等教育也要转轨”。“高等教育中的德育同样存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这些提法都很轻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的改革发展任务有很大区别,它们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它们的培养目标、总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具体培养目标不同。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础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打好基础,是打基础阶段,还谈不上是人才,更谈不上是专门人才。试图用解决基础教育的弊端的一个口号,来解决高等学校内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引起思想混乱。由于素质教育

内涵不清,各有各的理解,已经在中小学引起混乱。我认为,不如用“全面发展教育”为好。

中心发言人的表白,立即引起一片反对声。

博士生甲:全面发展教育产生于19世纪,是以那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为背景,明显已经过时,它受到时代局限、领域局限和应用局限,素质教育则现代气息很浓,为新世纪的教育变革提供了机遇。我不同意中心发言人的意见。

博士生乙: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保守的口号,不仅含义过于抽象,而且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和专业过窄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大旗下产生的,因此不宜继续以全面发展教育去压制素质教育的提出和研究。

某重点大学李教授:素质教育已经讨论了几年,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全面发展教育则不同,有公认的定义,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而完善的发展,又指人的德、智、体等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概括,不仅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有法律依据。语言通俗明确,一点没有过时。某重点大学王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使用“全面发展”这个概念。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讲的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经过十年酝酿、讨论才确定下来的教育方针,更是明确无误地强调全面发展教育,而且按法定程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难怪有的中学校长说:“既然教育方针规定得很清楚,何必另外提出“素质教育”呢?

博士生丙:素质教育的提法更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我国在2l世纪世界范围激烈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地位的迫切需要。有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我看“全面发展教育”已无出路,不是“疑无路”,而是“已无路”,应该换成“素质教育”。

某省教科所研究员张先生:据新华社消息,美国未来学会最近发表题为“为在21世纪取得成功,学生们必须知道什么?”的特别报告中,强调“下个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并呼吁学校和家长“改革传统教育方法,为实现这一

目标而努力”。按照几位博士生的意见,美国未来学会使用全面发展这个概念是否搞错了?是否应该把全面发展换成素质教育?

正在双方激烈辩论时,会议主持人某重点大学姚教授插进来说:“我以一个代表的身份,不是以会议主持人的身份也发表一点意见,我不同意中心发言人的意见??”这时几位代表抢着发言,一致指出:会议主持人的任务是引导大家摆出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在双方观点正在交锋时,不应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不应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姚教授当即表示,接受批评。

这次研讨会虽然有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但气氛友好,没有伤和气,开得很成功。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第一条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此同时,召开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在此之前,我国教育报刊几乎每天都可看到“应试教育”、“转轨”等字样。《决定》长达一万余字,没有一处提到“应试教育”和“转轨”,从此有关素质教育的种种争论,基本上烟消云散。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与全教会以前宣传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区别。

思 考 题

1.本案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如何克服?

8依法治校

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是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次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999年11月8日,国务院也向全国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决定》。进入2l世纪以来,又进一步提出了十年打造“法制政府”的具体规划。而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依法治教必然要求学校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

第一节 依法治校概述

全面理解依法治校的含义及其现实和历史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依法治校的原则,对于提高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依法治校的含义

所谓依法,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这里的“法”,是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它既包括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地方法规和规章,还包括学校章程及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虽然不具有严格的法规意义,但它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或规定,通过校内的民主程序而制定的,反映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利益,在学校的内部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法”的延伸构成部分。所谓“治”,是指治理和管理。管理是教育活动有序发展本身内在的要素之一。因此,依法治校就是依照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来管理学校。从教育法规的作用形式来看,依据教育法律规范来约束管理对象的教育行为和约束管理者自身的管理行为是依法治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学校主体来看,依法治校的内容,包括校长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对学校事务与人员的管理,教师依法施教和对学生的管理。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校是对法制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下学校管理活动及其管理行为性质的概括。它承认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授权,权力的行使者行使权力必须遵从法律的规定,其个人主观意志必须服从于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我国提出依法治校,有其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需要的社会背景。我国自经济领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问题已被提上日程,受到空前的重视。当前依法治国已被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认识。21世纪的中国将是民主与法制走向完善的国家。国家要依法治国,要求行政部门实行依法行政,作为学校也必然要实行依法治校。贯彻依法治校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也是实行依法治校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其良性运行也需要解决系统运转机制设置与维护,系统内部关系网络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畅等问题,而法律规范手段的运用则可以为这种良性运行机制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