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 萧宗六 7-1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学校管理学 萧宗六 7-1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6c104a767f5acfa1c7cd7b

领导全体教职工担负起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任。西方和旧中国的一些学者在谈到校长的地位时,均认为校长是学校行政的首脑,是一校的领袖,认为学校办得好坏,“以校长的得人与否为权衡”。苏联和日本有的学者说:“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识之士指出:校长在学校工作中以至在整个教育事业的进程中,均处于重要地位。因为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校长。我国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校风如何,就看这个学校校长的作风如何。”上述说法,均说明校长是学校举足轻重的人物,有极大的权威。但是这些说法有一个前提,就是校长应按照严格的条件挑选,并拥有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相当长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校长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因而对学校没有这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太小。新中国建立之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校长对学校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那时校长对校内事务有决策权。1952年3月中央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文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设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1958年兴起“教育革命”,有好几年没有执行这一条,校长的权力大大削弱了。1963年3月,中央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重新肯定了这一条的基本内容:“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但没过几年,又发生了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不仅批判了这种领导体制,连校长的名称也没有了。“文革”结束后,1978年9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的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作了某些修改,修改的原则是:“根据1963年以后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其他基本不动。”但是对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作了很大的改动,把校长“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的工作”改为“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校长要“执行党支部的决议”。这样一来,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微乎其微,基本上倒退到1958年“教育革命”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地区要求改变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

责制,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并且出现了一批试点。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具体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校长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校长对学校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就是学校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将有充分的机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的说法,就能体现。这里,校长的素质将起关键作用。

第二节 校长的素质

校长是一校之长。校长素质的好坏,对学校影响很大。尤其是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扩大了,对学校影响更大。因此,校长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素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什么叫素质?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素质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上讲的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先天特点;广义的素质则包括人的性格、毅力、兴趣、气质、气宇、风度等心理品质,包括后天的文化修养水平等。本节所指的素质,是从广义说的。

国外很重视校长素质的研究,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当代理想的校长应具备的素质是:

要有研究精神,不断学习日益更新的知识; 要有度量,胸怀宽广,不拘小节;

要有领导能力,能坚持原则,切忌八面玲珑; 要有使命感,对事业一往无前,坚忍不拔,不气馁; 要有积极性,对工作热情,有干劲;

对学生要有深厚的爱,一视同仁地爱护每一个学生; 要有广阔的视野,眼光远大,富有理想; 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办事光明磊落;

谦虚,诚实,努力培养受人爱戴的品质;

要善于培养优秀接班人,不仅要善于培养学生,而且要善于培养教师。 以上大体包括对校长的品德、才能、学识、身体等方面的要求。20世纪30年代,我国有的学者对中小学校长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

有相当的学识。中学校长,至少须由大学毕业;小学校长,至少须由高中毕业。

富于应时的常识。

有专门的训练,至少须知教育原理、中学或小学教育、儿童或青年心理、近代社会趋势、教学原则及学校行政等。

对于办学,有浓厚的兴味以及坚决的志愿,换言之,须以教育为终身事业。 须有一年以上的教学或办事经验,有健康的身体及耐苦的精神。

有良好的品性。如和善、公正、热忱、廉洁、诚恳、慈爱、同情等,乃其最要者。

有各种健全精神作用,如判断、思维、记忆等。

具有办事的才能,以求得各方面的协助及合作。其主要的条件为敏捷的手腕,勤勉的习惯,创造的思想,诙谐的意思,领袖的资格,平民的精神,远大的眼光,忠实的服务,坚决的自信力。

可见,上述要求包括了校长的品德、才能、学识、身体,并十分强调校长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当时这些要求颇有影响,许多研究教育管理的学者竞相引用,并认为“这些要求并不算苛刻”,“可说是起码的资格”。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换言之,如何正确地表述我国中小学校长的素质?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要体现我国优秀校长的经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经验丰富、各方面都很成熟的校长。总结他们的经验,把他们的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校长的优良素质便在其中。

(2)不机械搬用外国的说法。国外很重视对领导者尤其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的研究。他们的见解,有的可供我们借鉴,有的则不一定正确,不可照抄照搬。例如,国外把领导者的素质,看成是一种天赋的生理现象,说什么领导者应该身体比较高大,让下属有一种“仰上”的感觉;领导者应该年龄比较大,使下

属产生敬重之心;领导者说话的声音应该低沉缓慢,待人温和,使下属有正直之感。这些说法,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夸大了天赋的作用,忽视了后天的学习和修养。

(3)素质要求既是基本的、全面的,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校长应具备的素质,既不能苛求,也不能降低要求。要求校长具备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并非苛求。因为校长是一校之长,他的素质应高于一般教师。所谓“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主要是从基本素质说的,指校长的思想品德、作风、治学态度,能成为教师的榜样。作为校长本人,应该使自己具备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或叫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也就是思想修养。一个领导者对人不可求全责备,但对自己的思想修养则应从严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4)素质分类要科学,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便于记忆。我们研究校长的素质,不是搞纯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我们提出校长的素质要求,是给现任校长和未来校长看的,,使他们知道作为一个称职的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并以此来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提出的校长素质,分类不科学,要求过高或过低,文字表述不简洁,不好记,那就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管理科学中,最常见的分法是把干部素质分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三大方面,这种分法比较科学,可以把对干部各种素质要求都包括进去。至于各行各业干部素质的特点,则可在阐述具体内容时体现出来。近年来由于管理学和领导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干部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效率如何,在群众中有没有威信,能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能否在本单位打开局面,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素质。尤其是校长,不仅要做学生的表率,还应该做教师的表率,更应强调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不完全是一回事,还是分开为好。因此,一个合格的、称职的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有些人认为,用人主要看才,不应强调政治,强调政治会导致压抑人才。这是对政治的误解,这种误解是“左”的影响造成的。因此,对政治的含义要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