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 课 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学-第六章 课 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32428302d276a200292e06

98、学校教育内容按活动的途径可分为( )

A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内容 B智育、德育和体育教育内容 C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D课上和课下教育内容 99、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学生会 B 班级 C 小组 D 团委 100、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D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101、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 ) A 学科课程 B 显性课程 C 选修课程 D 综合课程 102、全面系统的论述活动课程的价值的人是( ) A 斯宾塞 B 卢梭 C 杜威 D 洪堡

103、“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属于什么类型的综合课程( ) A 活动中的综合课程 B 经验中的综合课程 C 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D 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104、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是( ) A 学科课程 B 显性课程 C 选修课程 D 综合课程

105、具有间接性、无意识获得的非学术经验和非计划特点的课程称为( ) A 活动课程 B 显性课程 C 隐形课程 D 综合课程

106、心理的发展顺序与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 )的关系。 A 必修课与选修课 B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C 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0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反映在课程类型上主要表现为( )的关系。 A 必修课与选修课 B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 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08、从课程范式来看,研究性课程属于以( )为代表的课程范式。 A 活动课程 B 学科课程 C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109、课程的( )是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A 纵向组织 B 逻辑组织 C 横向组织 D 心理组织

110、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看,( )更多地运用了横向组织理论。 A 学科课程 B 分科课程 C 选修课程 D 综合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据任务,课程可分为( )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多元课程 E 能力课程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 )

A 知识结构 B 社会发展 C 教育部门的政策 D 学生的身心发展 E 课程理论

3、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

A 对学生的研究 B 对社会的研究 C 对课程的研究 D 对学科的研究 E 对科学的研究 4、活动课程( )

A 又称为经验课程 B 重视儿童直接经验的培养 C 以儿童发展为中心 D 缺点在于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 E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B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之间具有价值互补性

C 校本课程是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D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E 地方课程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6、安排课程表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 A 整体性原则 B 有效性原则 C 迁移性原则 D 生理适应性原则 E 实时性原则

7、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有( )

A 新课程计划的特征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B 教师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 C 学校管理是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保障 D 校外环境支持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E 学生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其重心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B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C 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D 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E 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重心的转移 9、下列对目标评价模式,说法正确的是( )

A 20世纪50年代,泰勒在系统总结“八年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B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C 它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D 它的一个优点是操作简单又容易见效

E 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10、CIPP模式包括哪几个步骤( )

A 背景评价 B 输入评价 C 输出评价 D 过程评价 E 成果评价 11、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课程可分为( )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学校课程 D 综合课程 E 学科课程 12、制约课程改革的因素是( ) A政治 B社会 C知识 D儿童

13、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是指( )

A学科目的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 D学周安排 14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实际性 E操作性 15、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E可以取代学科课程

16、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 ( ) A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B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教师难以适应

C容易导致学生散漫、凌乱的学习

D片面强调从“做”中学,容易导致活动课程沦为肤浅的、缺少智力训练价值的纯操作活动 E组织和实施活动课程需要一定条件 1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 A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B评价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C应着重关注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 D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E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18、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科学性

19、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 )

A课程的价值 B课程的根本目的 C课程的主要任务 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课程的基本结构

20、下列哪些教育家对分科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E赞可夫 21、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

A教学目的 B课的具体任务 C学科特点 D教学内容 22、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是( ) A 趣味性 B 逻辑性 C 简约性 D 系统性 23、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易造成( )

A 学生被动学习 B 割裂完整的生活世界 C 忽略个体知识 D 学校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隔离

24、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的关键是( ) A 如何加大必修课的范围 B 弄清两者之间的内在依据 C 选修课的开设的时机问题 D 如何保障选修课的质量 25、综合课程的优点是( )

A 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 B 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观 C 有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 D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