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41f8da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e

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

9

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四、拓展延伸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五、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10

?潭水——清?

?鱼——可爱

?源流——曲折蜿蜒?潭境——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发现小石潭——秀美

幽静的小石潭,让我们不敢久留,在感受作者“悄怆幽邃”的同时,我们也为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手法所折服,让我们一起品味!

二、合作与探究

1.通过上节课的努力,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

交流点拨:①课文记述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发现小石潭——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离开小石潭。

②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小石潭的景物特点:水清、石奇、环境清幽、游鱼欢快可爱、溪流蜿蜒、岸势曲折。

③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2.阅读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作者写景逼真生动,你能举出其中的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

11

吗?

交流点拨: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小潭,先闻水声,生动的比喻,将水声的清脆悦耳写得传神形象,读来如闻其声,可感其心中之喜。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个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错落缠绕的情景,清静幽雅。

③第二段,字字句句写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形,既有静时的安闲,又有游动时的迅捷活泼,竟若空游无依,历历在目,实写鱼,虚写水,从侧面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水的清澈明亮。

④第四段,写溪流和岸势,从动静两个角度设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流动着的溪流和静态的溪岸的特点,新颖奇特。

3.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交流点拨: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