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发展历史和QC小组活动的开展(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QC小组发展历史和QC小组活动的开展(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3bf70265727a5e9846a6109

P----计划、D----实施(执行)、 C----检查(检测检验)、A----处理(处置、总结);特点:循环前进、阶梯上升;大环套小环。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1][2]。

3. QC小组创立与发展 1962年日本首创QC小组

1976年开始举行第一次国际会议。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我国1978年从日本引入TQC的同时引进QC小组北京内燃机总厂试点。 1979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QC小组代表大会。

1980年9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二次QC小组代表大会,会上表彰了命名优秀QC小组70个,全国注册QC小组4万个。

1980至1985年推广。

1987年8月颁布“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1997年6部委颁发“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

1988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编写《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指南》 在农业出版社出版,以后不断进行了修订。

1983我厂开始建立质量管理模式,1984《赶超国内先进水平,提高但包重量合格率》第一个QC成果诞生获得省部级奖励;

1991年《提高上缝口卷边率,降低破包损失,让用户满意》获得全国优秀QC小组称号。

二、QC小组活动的开展 (一)QC小组组建原则 1.自愿结合,上下结合

⑴自下而上的组建 ⑵自上而下的组建

⑶上下结合的组建程序这是介于上面两种之间的一种 自下而上的组建程序

由同一班组的几个人(或一个人),根据想要选择的课题内容,推举一位组长(或邀请几位同事),共同商定是否组成一个QC小组,给小组取个什么名字,先要选个什么课题,确认组长人选

自上而下的组建程序

这是中国企业当前较普遍采用的。首先,由企业主管QC小组活动的部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全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的设想方案,然后与车间(或部门)的领导协商,达成共识后,由车间(或部门)与QC小组活动的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本单位应建几个QC小组,并提出组长人选,进而与组长一起物色每个QC小组所需的组员,所选的课题内容。这种组建程序较普遍地被\三结合\技术攻关型QC小组所采用。

上下结合的组建程序这是介于上面两种之间的一种。

它通常是由上级推荐课题范围,经下级讨论认可,上下协商来组建。这主要是涉及组长和组员人选的确定,课题内容的初步选择等问题,其他程序与前两种相同。这样组建小组,可取前两种所长,避其所短,应积极倡导。

2.组建QC小组应该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与企业方针目标管理和中心工作相结合 二是与质量升级相结合 三是与班组建设相结合

四是应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相结合 五是应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相结合 (二)QC小组的组建方法

1.“现场型”QC小组

现场型QC小组以改进现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以生产班组的操作工人为主体组 成。它一般选择的活动课题较小,难度不大,小组成员所能及,活动周期较短,较易出成果。 2.攻关型QC小组

攻关型QC小组通常是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的,以解决 关键技术问题为目的,课题难度较大,活动周期较长,需投入较多资源,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3.管理型QC小组

管理型QC小组是由管理人员组成的,以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效率,解决管理中存

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课题的大小,难度不一,效果差别也较大。 4.服务型QC小组

服务型QC小组由从事服务工作的职工组成,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一般活动课题不大,活动时间不长,见效较快。其社会效益往往比经济效益明显。对QC小组进行分类,是为了突出小组活动的广泛性、群众性,是为了便于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是为了便于分类发表交流,分类评价选优,以调动各层人员的积极性。

5. 创新型QC小组

创新型QC小组成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方法,开发新产品(项目服务)、新工具、新方法,实现预期目标。

(三)QC小组的注册登记

QC小组的注册登记每年进行一次;而QC小组活动课题的注册登记,则应是每选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前,都要进行一次课题的注册登记。

(四)QC小组的活动的开展程序 1、选择课题 2、现状调查 3、设定目标 4、分析原因 5、确定主要原因 6、制定对策 7、按对策实施 8、检查效果 9、制定巩固措施 10、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1、选择课题

⑴选题依据:根据企业方针目标和中心工作选题;根据生产、工作现场中的关键或薄弱环节选题;根据拥护需求选题。

⑵课题来源: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自选课题。

⑵选题范围: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降低设备故障延长运行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围绕如何开发新产品新的服务项目;用用科学方法开展安全生产无事故;围绕降低粉尘、噪音,治理废气、废水污染改善环境;围绕提高顾客满意率;围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围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落实文明职业道德规范等。

⑷确定目标值:注重于目标值的定量化;注重现实目标值的可能性。 ⑸选题要点:要于企业的方针目标相结合;要先易后难;要适应小组的能力;选题要明确具体;要先选择短期内能完成的课题。

2.现状调查:

⑴现状调查不是课题的再确认,也不是原因分析,现状就是指问题的现在状态,现状调查是找问题的症结。“选择课题”和“现状调查”容易混淆,我们要记住:只有选择课题后,再对问题严重程度进行调查才叫“现状调查”。 ⑵现状调查应应注意的问题: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客观性、可比性、时间性);对调查的数据要分析整理,找到问题的症结;小组成员要亲自到现场去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3、设定目标:

⑴设定目标是确定问题要解决到什么程度,也是为检查效果提供依据。 ⑵ 设定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目标必须要与课题相对应;目标必须明确,用目标“值”表示;要说明设定的依据;目标要有挑战性,通过小组努力能够实现。

4、分析原因

⑴把有可能产生问题的所有原因都想到(从人、机、料、法、环各个方面去考虑)。

⑵应注意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不脱离现场去分析原因; 要展示问题的全貌;分析要彻底,要用提问“三个为什么”的思考方法去追根寻源;要正确、恰当的使用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