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2cfb23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0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1

量的总体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此基础上考虑各个指标的权重和隶属度,拓展为模糊综合评判。

评价工作包括评价单元划定、评价项目(因子)选择及权重确定、评价指标等级划分及数据提取、评价计算、结果分析和输出几个方面的内容。 8.3.2 评价单元划分

在进行区域评价时,选择评价单元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自然地理单元、行政区划单元或经济开发(土地利用)单元等一定的标准将整个评价区分划成有限数量的自然评价单元;二是抛开自然边界,将之分划成数量众多但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网格单元。

若区内不同部位之间条件差异显著,且界限清楚,宜采用前者;否则采取后者。网格单元大小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各个评价因素在区域上分布的复杂程度和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参考有关部门既有的一些技术要求和规定。 8.3.3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应反映地质环境评价与预测的目标和要求,而且要全面、合理、科学和实用,并能为有关人员和部门所接受。

依据这些基本原则,分别选取地质环境背景条件(A)、区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B)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C)作为评价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下面再分若干单项评价指标,即评价项目(因子)。评价基本指标见附录表A26。

区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表现(发育)程度(B)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直接指标,地质环境背景条件(A)和人类工程活动(C)是蕴育和促进(触发)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条件。后两者可以弥补(B)系统调查揭露不全的缺陷,并有助于预测。在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应以(B)子系统为主,(A)、(C)子系统为辅。在各子系统之间的权重划分中,一般采取(B)为0.6~0.8,(A)、(C)各占0.1~0.2。调查研究程度高的地区,(B)权值取高值,反之取低值。每个子系统的评价项目,(A)、(C)如表中所列各为5项,一般都可适用;(B)中所列20项可根据各工作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必要时可增加、合并(如崩滑流塌)或分解某些评价项目,但每个评价单元只取其中表现较强烈的前5个项目,参与评价计算。 8.3.4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及数据提取 8.3.4.1 评价项目等级数据提取(见附录表A26),是按强弱等级数据指标进行归一化提取。从弱到强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分级标准采用国内外通用标准,而非调查区内的相对差异。各项目的强弱等级划分按附录A24中相关分级表确定。

8.3.4.2 子系统(B)中的区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项目可分为点状与面状两大类。

各种点状项目(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的发育程度均按其在评价区内的分布点数及每点的强度等级进行综合评价,以综合强度值表示。综合强度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Ie=∑Pei/Aa

式中:Ie —综合强度值;Pei —每个点的强度等级;Aa —评价单元面积。 各种面状项目(地震、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的发育程度也按工作区内其不同强度等级片的分布面积,求出其综合强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Ie=∑PeiAi/Aa

式中:Pei——每片的强度等级;Ai——每片的面积。其它同前。

将此综合强度值作为(B)子系统各评价项目进入评价计算的参算值。各灾害点(片)的强度等

22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级按作用规模(强度)与危害损失两者中的等级高者确定。 8.3.5 权重确定

确定权重有多种方法,如专家直接经验法、调查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等。为了更好地反映各评价区的客观实际,本要求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调查统计法求取权重,其方法见附录E。

在附录表A26的评价体系中,其三大子系统之间的权重已按专家的经验给出。只是各子系统内部各项指标(因子)之间的权重需要在工作中具体确定。 8.3.6 评价计算

将评价数据按照确定下的权重叠加,分别计算地质环境背景条件(QA)、区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QB)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QC)。地质环境背景条件QA的计算公式如下:

QA??QAiWAi

其中,QAi——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类指标的综合强度值

WAi——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类指标的权重

QB、QC的计算方法同QA类似。

然后按照相同的方法,计算地质环境质量指数:

Q??QiWi

其中,Qi——分别为QA、QB、QC Wi——分别为QA、QB、QC的权重

对于专题性地质环境调查,可根据调查评价的实际目的,选取部分子系统及相应的评价项目指标进行评价计算。 8.3.7 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及评述

8.3.7.1 按地质环境质量指数值,对评价区进行综合性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分区等级统一规定为:地质环境质量好、较好、较差、差四级。

8.3.7.2 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区结果评述: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评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单元划分、指标采取及量化处理、评价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8.3.8 制图输出。对评价结果进行后处理并制图输出。后处理包括由网格评价单元绘制地质环境质量等值线图等操作。图件编制应在GIS支持下进行。 8.4 地质环境容量评价 8.4.1 评价原则

地质环境容量评价需要结合评价的实际来进行,重点放在人类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或者自然地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临界值的确定上,即找出评价区域中在地质环境恶化进程中迈向地质灾害的临界点。如地下水开采下降水位容限值、资源开采容限量、污染排放容限值,必须物理意义明确、且具有约定俗成易于操作的定量指标。

由于地质环境容量对具体问题的依赖性太强,本要求中对此不作硬行规定。仅在进行专题性环境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3

地质评价时,可以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来考虑界定地质环境容量。 8.4.2 评价内容

目前,地质环境容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地质结构与状态变化的临界值

地质环境中各环境要素地质结构与状态的变化都是有限度的,都有一临界状态或临界值,若超出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严重时即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该临界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区域内具体的人类工程活动确定相应的临界值,比如道路等边坡开挖最大高度及放坡角、诱发崩滑流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持续时间和降雨量等。

(2)地质资源阈限量

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地质环境质量开始发生变异,即将影响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此时的资源量即为资源阈限量,如地下水资源最大开采量、临界植被覆盖率、矿山最大开采强度等。

(3)有害物阈限值

地质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组成(主要是指化学组成)的阈限值,其确定可以参照环境污染控制、地球化学等相关标准或规定。

分别确定这些阈限值或临界值之后,即可找出区域地质环境中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制约作用的因素,依据这些因素的临界值,考虑一定的地质环境容量储备,综合分析即可得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地质环境容量,依据区域功能的不同,这个容量可以以人口、种植面积、资源年出产量等指标来表征。

(4)一个地区对某种工程开发的地质环境容量,也可考虑采用防治地质灾害的费用与正常工程投资费用之比,可称为工程灾损系数或防治地质灾害的投资效益,可称为治灾效益比的某个界限值来评价。 8.4.3 评价结果评述

根据评价结果,评述地质环境容量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程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9 报告和图件编制

9.1 编图原则

依据调查成果,以与环境地质问题密切相关的环境地质条件为基础,以客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规范的方法、步骤和统一的图例在图面上综合表示出来,形成一套重点突出、图面清晰、层次分明、实用易读的区域环境地质图系。并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编图。

9.2 图件编制种类

区域环境地质图系包括综合性图组、专题性图组两类。

(1)综合性图组:全面反映工作区工作程度和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质量的图组,包括区域环境地质工作实际材料图、区域环境地质图、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区域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图等图件。

(2)专题性图组: 反映针对某个专门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图组和为特定开发建设服务的图组,如:地质灾害分布图、石漠化环境地质图、城市环境地质图等。 9.3 图件编制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图件编制种类和数量根据工作区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复杂程度与需要确定,以组成全面反映工作区环境地质概况的图系。区域环境地质工作实际材料图、区域环境地质图、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为必须编制的图件,其它图件根据需要编制。其图式图例见《区

24

地质调查标准汇编 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勘查第二分册

域环境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要求》。 9.3.1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

(1)该图是反映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基本状况的基础性图件。 (2)平面图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地理背景。主要表示地理背景条件。由地形高程类、水系类、植被类、交通类、境界类、居民地和重大建设工程等图层构成。

第二层次:调查工作程度。表示不同的调查工作程度分区。由实测、编测、修测三个图层构成。

第三层次:调查工作。表示完成的实际工作量。由遥感解译(含野外实地查证)、地面调查路线和调查点、剖面线、物探、钻探、山地工程、实验测试、采样点、监测工程等图层构成。

(3)镶图

前人工作程度图。反映本次工作之前,工作区已有的各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4)说明表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反映本次工作所完成的各项工作量。 9.3.2 区域环境地质图

(1)该图主要反映客观存在的地质环境基本状况,重点反映环境地质背景和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性主图。

(2)平面图基本内容

第一层次:地理背景。主要表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理背景条件。由地形高程类、水系类、植被类、交通类、境界类、居民地和重大建设工程等图层构成。

第二层次:地质背景。主要表示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由地貌特征、地层、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地下水类型和有关的地质资源等图层构成。确定图层构成要素时,要突出工作区的特点,如岩溶地区应增加表示主要岩溶现象等图层;冻土地区则应增加表示与冻土形成环境有关的气候气象等图层。其中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用不同的面状普染色表示。

第三层次:勘探工程。表示用于查明环境地质背景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勘探工程。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表示遥感解译、物探、钻探、山地、实验测试、监测工程等图层。

第四层次: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是图面反应的主题内容。由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图层构成。

第五层次:环境地质区划。是图面反映区域性环境地质规律的内容。由分区界线、分区代号等图层构成。环境地质区划分区,原则上分为二级,第一级区划以气候和大地构造单元为主要依据;第二级区划(亚区)主要以地形地貌,次为构造、气候、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依据。

(3)镶图

用于环境地质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成因、诱发因素的补充性、专门性说明,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月最大降水量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

(4)说明表

用于环境地质区划分区说明。主要表示分区(区、亚区)名称、位置与面积、环境地质特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特征等。 9.3.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1)该图是反映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成果的图件,是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评价性主图,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