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29d6d1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7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 一 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 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二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第一部分(l~2段): 第二部分(3~12段): 第一层(3~5段): 第二层(6~10段): 第三层(11~12段): 第三部分: Ⅱ.预习自测 一、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着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推究、研究。 2阅读课文,思考中心论点是什么? 3、中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五经”,“四书”是指 、 、 、 , “五经”是指 、 、 、 、 。

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学习时间 新知探究案

Ⅰ.学始于疑--- 我思考 我收获

1

一、整体把握

1.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二、感悟总结 (一)、文章特色解析

1、风格朴实,方法多样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二)、归纳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第三学习时间 课后训练案 基础训练题 --- 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 一、基础知识: 1(一)达标训练: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2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思想。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三、拓展思考: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得到的.”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请说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有那些著名的实验,使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