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价值与课程定位-精选作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大学语文”的价值与课程定位-精选作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1a57fe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c

“大学语文”的价值与课程定位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是继1978年由当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倡议在国内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后,以国家发展规划的形式,对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再一次强调。在大学开设语文课,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价值和课程定位。 近年来,许多学者及相关人士纷纷强调大学教育应重视语文课。概括起来看,大致有三类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从实用技能的角度分析,认为现今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较差。由于学生平时读书较少,写作水平相对下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要加强语文素质的培养。二是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取向受急功近利的影响,普遍呈低俗化趋势,需要通过经典教育来弥补不足。三是从公民教育的角度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仅只是语文教育的不足,更是大学生整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大学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其办学层次高于中学教育,其教学内容及要求自然也高于中学教育。这里的“高”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上。与中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更强调“文化”的内涵,具有更重的“文化”分量,这也是“大学语文”的价值所在。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成熟期,也是其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大学生不能再像中学阶段那样,只埋头于书本学习,而应开始对人生、社会、自然及其相互间关系进行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索,逐渐具有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大学又是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宝库,是萌发人类思想、树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丰富精神生活的动力源泉。所以,高扬人文旗帜,重视精神陶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深化思想,使其正确认识世界、树立高远理想、养成儒雅气度、健全人格发展,才是“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具备作为大学教育课程所应有的属性。否则,“大学语文”就失去了“大学”的内涵,而成为高中语文的简单继续。

“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这一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宣传和努力已经达成共识。但也正是这种宽泛的认识,赋予了“大学语文”太重的责任,使之陷入困惑。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各种人文教育课程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结果,具体某门课必须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从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角度出发,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走到今天,需要整合和进一步定位。因此,恰如其分地确定“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是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的功能和地位,组织专家分析各类教材,深入研究,提出规范或导向。另一方面,学校要从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出发,确定课程性质,稳定课时,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语文教育虽然有人文教育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但它有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更易于与中学相关教学内容衔接。学生有连续不断多年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心理认同,这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有共同点,但又是两种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处于不同层面,要求也不同。“大学语文”比中学“语文”要“大”,“大学语文”的知识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性,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大学语文”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素质、思维品格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为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引导和帮助。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

大学语文教育是公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高级的语文教育。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文学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对本国语文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只有将知识内容限定在中国文学及其拓展内容中,将能力要求定位在中文的运用水平上,才能符合各专业大学生普遍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1.“大学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认识各种文体的特点,熟悉民族文学宝库中的成果,理解中国的文学精神,引导大学生进入文学的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感悟力和审美趣味,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

础。

2.“大学语文”课程应深化母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大学语文”课程是提升大学生母语素质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文学欣赏与语言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机会。民族文学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态,最能显示民族语言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及其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能够感悟到汉语的独特性和表现力;体会到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对诗词文赋的认识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认识到语言的变化、传承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写作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修养的高低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影响一个人对生命的体悟能力,而且能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其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与灵活度。语言能力是构成人的智能的核心因素,是人人必备的能力。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作用极广,关涉到人们的交际、学习、劳动、工作,关涉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大学生是民族的“朝阳”,他们将是言论、教育、媒体的主宰。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氛围就在他们的口中和手中诞生、体现。所以,大学生的语言素质将关系到社会的语文环境,关系到未来民族文化的发展。

3.“大学语文”课程应起到情感培养和人生引导的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语文”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无所不包的。而在现代教育中,“语文”只是学生各门功课中的一门,它区别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