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17be32b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5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了,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的遗骨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围绕本单元“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要素,本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同时,注重方法迁移,先是“扶”着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丧子之痛”,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抉择之痛”。运用读读、画画、议议、写写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议、写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写人的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相关课件。

2.搜集毛主席的相关资料和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抗美援朝资料;了解毛主席的亲人为革命献身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1.导入:同学们,在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这三年里,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大家看大屏幕,这就是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巍巍青山里,长眠着我们可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2.课件出示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利用学生课前了解的背景资料,

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名句为题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 设计意图:介绍历史背景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引出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为后文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检测字音。

课件出示:彭、拟、谋、赴、殊、踌、躇、黯、革。

教师相机强调:“拟”的读音为nǐ,“殊”的读音为shū,“踌躇”的读音为chóu chú,“革”读二声gé。

(2)检测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拟定 高瑞欣 损失 锻炼 眷恋 奔赴 搞特殊 尊重 签字 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词语。再提出不懂的生词,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文,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掌握生字和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大意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同桌互相交流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3.全班交流。要内容的方法。

教师要点拨概括主

第一部分: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写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运回岸英的遗骨,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面对两种选择,毛主席心里充满了矛盾,最后做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决定。

第三部分: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4.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设计意图:此环节进行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理清课文层次,并学会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书写生字,多样练习

1.出示本课会写字:彭、拟、谋、瑞、损、锻、炼、眷、赴、搞、殊、尊、签、革。

2.指名认读生字。 3.形近字组词练习。

?谋( )?拟( )?锻( )? ? ? ?媒( )?似( )?缎( )?炼( )?搞( )?赴( )? ? ? ?练( )?稿( )?赵( )

4.学生独立观察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哪些生字比较难写,然后进行交流。

5.教师相机指导,强调书写要点。

锻: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段”右上角是横折弯。

炼:左窄右宽。“火”做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不是“东”。 眷:撇、捺要舒展,盖住下边的“目”。 尊:要注意字整体上的平衡。

6.学生书写生字、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7.投影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落实生字和词语的书写,提高书写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生字的掌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教学

1.回顾主要内容: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先讲了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悲痛心情。又讲了毛主席最后做出了将爱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最后他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2.交代本节课学习目标:抗美援朝爆发后,新婚不久的年仅28岁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能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透过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明确了目标后,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为高效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