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教学内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教学内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13947e3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1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湖南省2017--200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湖南省2017--200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 1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 3 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 8

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15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 .................................................................. 16

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22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 24

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32 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 33 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 39

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44 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 45 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 .................................................................. 55

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63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语文 .................................................................. 66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72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机密★启用前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

本试题卷6道大题,22道小题,共7页。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善莫大焉。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

1.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确定的一项是( ) ...

A.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D.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要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要读书”应勤读“五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翻译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俯察品类之盛 盛:繁多 .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

B.不知老之将至 至:极点 .D.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拘于时,学于余 ..B.及其所之既倦 .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其孰能讥之乎 .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有四个方面的原因:聚会人员众多,聚会地点环境优美,聚会活动高雅有趣,聚会之时天气清朗。

B.在作者看来,对生的执着和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提出的“一死生为虚诞”的观点与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是一致的。

C.综观全篇,作者先喜后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顿挫抑扬之美。

D.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奇特精警,很好地表现了富有哲理的思辨内容。

8.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9.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空1分,共6分) 只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