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时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课时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301f424ffe4733687e21aa04

人教版 必修3第一单元 课时卷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南方中学(412000) 李天德 用户 李天德

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株洲) 帐号 2942 0699 8011 0228 527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D.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7.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奉为官方教义,形成了思想专制局面,这与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如出一辙。

2.《汉书·元帝纪》记载,西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反映出西汉自汉武帝以来的统治特点主要是

A.实行仁政 B.严刑苛法 C.清静无为 D.外儒内法

2.D “霸王道”就是加强王权统治,是法家思想的运用,而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因此答案选D。

3.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3.B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D 选项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选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正确选项是D。

5.“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

5.A 材料表达了君权来自上天的赐予,君主命运对国家、民众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由以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C 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强调道德教化,强调“民本”,通过批判暴政来抑制暴政;汉代儒学则侧重于君主专制强权。

3.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董仲舒

A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发生在唐宋,故答案选A。

7.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创下日全食观测人口最多韵纪录。而在公元前178年发生日食后,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汉文帝的认识和做法与下列哪一主张最为相似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B 根据“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可知是天人感应。

4.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长江流域的苏州等地的。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C 根据“皇天见异,以戒朕躬”可知是天人感应。

三.儒学成为正统

8.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真正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思想家是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8.C 经过蕉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才成为了统治思想。

9.有史学家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某一时期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该时期应该是

A.战国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

9.C 根据“以儒学为正宗”可知,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始于汉武帝时期,C项符合题意。

10.冯天谕等人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①“克已复礼”主张 ②“独尊儒术”主张 ③“大一统”学说 ④“三纲五常”学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B “克已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①要排除。 11.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是指 A.封建统治秩序 B.封建统治原则 C.自然规律 D.道家思想

11.B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故答案选B。

12.在下图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佛教学说 12.B 汉代学说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故答案选B。 6.(密码原创)《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晋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说明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

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 C.是对于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

D.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

6.B 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孝道。

5.(密码原创)《中国文化概论》认为,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春秋乱世,维护礼教纲常不被统治者所接受 ②“一手伸向过去”体现儒家学说的复古性、守旧性 ③“一手伸向未来”体现儒家学说维新、开明的特点 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因适应统治者需要而成为正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D解析:儒家思想初创时因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体现出保守性,汉代时经董仲舒的改造而被汉武帝接受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请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是怎样“专用儒术”?这一做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考官“博士”,兴办太学。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材料三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董仲舒也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中华五千年》

(1)依据材料三,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28.【解题思路】第(1)问考查儒家思想在古代的作用和地位,注意理解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等的含义。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仁义思想促使统治者关注民生。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就是把社会中的人各就其关系,排定其彼此名分地位,而指明相互间应有之情与义,要他们刊时顾名思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关系,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三 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

一旦强制性的经济责任不再存在于父子、兄弟之间,父亲没必要再以一副威严不可亲近的面孔出现在儿女面前,用不着强制儿女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并要求在父母讲话时儿女不能还嘴,而儿女则可从“孔家店”中解放出来。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因经济利益关系引发的张力也就消失了,他们之间可以更平等地注重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让亲情、友情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

──陈志武《对儒家文化与儒家“孝道”的反思》

材料四 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婢膝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用”“默识”之旨,故缺少论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此乃吾族之受病处。

──《明日之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古代儒学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的观点,说明农业文化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家庭关系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材料四认为儒家思想的缺陷是什么?以上材料对儒家思想的总体认识是什么?

26.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解答时要注意设问角度,要求从材料中归纳的要充分依据材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的,要在归纳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

答案:(1)儒学是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伦理关系是一种义务关系。 (2)特点:家庭结构是刚性的等级尊卑关系,个人需要服从于整体的需要;家庭的功能是维持经济交易和保险互助。

原因:农业社会严峻的生存挑战。 (3)变化:由强制性经济功能向情感交流功能转变;由等级森严向平等交流转变。原因: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市场交流代替家庭互助。(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4)缺陷:个人独立意识淡泊;缺乏理性。认识:儒家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以适应农业文明的需要为出发点;家庭关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