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f88e8ed172ded630b1cb653

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注]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答:两个形容词作动词用,就把看不见的时光催人老化为色彩斑斓的红绿颜色,而且后面着一个“了”字,写出了樱桃由青而浅红,再到深红成熟,芭蕉由嫩绿到深绿衰老的变化过程,这就表现了韶光飞逝的时空忧患意识——青春不再,盛世难逢。

(2)《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答:(1)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2)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无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3)整诗清新自然。

(3)《江宁夹口三首》(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 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 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

45

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 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①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②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①“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有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②A“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B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

46

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两诗都着一“望”字 ?

答: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

(5)《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包括活用词、表现力强的动词、表示感情变

47

化的词、表示颜色的词。

★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练习:下列诗词中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