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a5395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c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整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9个单元。

“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认数”“加法”“减法”和“乘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共安排了3个单元,包括“分米和毫米”“认识方向”和“认识角”。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九单元“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分别是“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二、各单元教学内容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计算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单元。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完成了表内乘、除法的学习,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将陆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通过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拓展对表内乘、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基础。同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也能进一步拓宽用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

“认数”主要是认识1000以内的数。和传统教材比较,之所以要增加这个教学单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增加这个循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经验,从而为认识更大的数铺设台阶,提供帮助;第二,课标对四则计算的笔算要求有所降低,加、减、乘、除的计算结果主要集中在1000以内,加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四则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第三,由于认识1000以内数时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学习,这便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通过教学,学生将基本完成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学习。

“乘法”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学习多位数乘法的起始单元。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掌握其基本计算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分米和毫米”主要教学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相邻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十进关系。通过教学既可使学生对常用长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也能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面积单位提供支持。

“确定位置”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并学习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

单的行走路线。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结,也是进一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这两个要素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

“认识角”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既可为进一步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作准备,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统计”主要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生巩固对简单统计表和“方块图”的认识,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增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测定方向》是结合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认识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对有关方位的认识,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你能跳多远》是结合“统计”单元的学习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按“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线索安排活动,充分展示了数学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以及初步的求商方法。这一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教学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知道除法运算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也已经初步认识了除法竖式。现在再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继续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上学期学习除法竖式时,就有学生已经提出了疑问:为什么除法竖式的下面总是0?既然都是0为什么还要去减呢?那时,我就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有余数除法的启蒙教育,学生基本能理解)

我们知道在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能够整除的是少数,大量的是有余数的。因此,在除法试商时,要大量用到有余数的除法。把这部分内容学好,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乃至小数除法的试商和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细读

我们在教学这单元知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余数的除法,并认识其含义。

首先是操作活动。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需要合作学习。每次分好后,要把分的结果按照教材的要求及时记录下来。一要提醒学生按讲座好的条件有序操作;二要鼓励学生尽可能想出不同的分法,再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和所作的记录,具体说说每次分的过程和结果,并要求学生根据“平均分后是否有剩余”这一标准把上述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从面使学生明确: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有时能正好分完,但有时不能正好分完,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2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教学时结合直观图,引导学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帮助学生由“每盘放3个桃,7个桃最多放2盘”这一简单事实 出:要求7/3的商,榀以先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从而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错误并不奇怪。要把这些不顺利和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试商的方法和要领。

3

教材第3页要求学生比较例题和“试一试”题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通过比较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因此教学时还应该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整理做进一步的解释,方能突出它的合理性。

应用“余数总比除数小”这个规律能提高试商的能力。为了保证余数比除数小,试商时要选用得数最接近被除数且比被除数小的那句乘法口诀。

三、练习说明及学生困难分析。

这一单元的练习设计呈现这样的特点:由直观到抽象。 教材第2页的练习都是直观的:先是分一分、摆一摆、再看图填一填,而在第4页中,逐渐脱离直观,重点是训练学生试商的方法,也就是想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以及调商的方法。(以前的教材在学习除法的认识时,就特别强调包含除,也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几,但是现行教材直到第4页的第3题才出现:22里面最多有( )个5。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解决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用这样的方法试商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在上学期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渗透了包含除的方法,如:一张课桌配两把椅子,12张课桌要配几张椅子呢?)

重点解读练习一中的相关习题:

第1题加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完善概念。在看图填算式以后,要说说各道算式的具体含义,如算式9÷4=2(盘)……1(个)表示有9个蛋糕,每4个放1盘,放了2盘,还剩1个。算式9÷2=4(个)……1(个)表示把9个蛋糕平均放到2个盘里,每盘4个,还剩1个。要比一比两道算式的商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还要说说两道算式的余数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有余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