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及作品鉴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及作品鉴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718e9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d8

色彩

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其人物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

构图

局部图(7张)

在构图上,米勒采用了黄金分割率对画面进行整体安排,红头巾的农妇是整幅画的黄金分割点,蓝头巾的农妇是红头巾的农妇与画面左边边界的黄金分割点,而黄色头巾的农妇又是红头巾的农妇与画面右边边界的黄金分割点。画面三个主人公均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使使画面和均衡,体现了米勒精心巧妙的构图设计。这幅画与米勒的其他作品比较,在构图上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即前景的人物都在地平线以下,不像《晚钟》《数羊女》中的人物超越地平线。而且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不像《晚钟》《数羊女》是在低头析祷,表现农民纯补的心与度减的宗教情怀。同时,近景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大小上要比远景的麦草堆、马车、收获人的形象高大许多,按按照这种比例来说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非常遥远,可是当你看国面时后面的形象又清断可见,作者刻意地奇张前景与后景的比例关系,来表达画面的主题思想。仔细观察这幅作品可以发现三个主人公的视平线不同,最右边半起身的农妇,可以看到她的脸和手心,表明观察描绘她的视平线在她的下面,需要仰视她,而左边的两个农妇,可以完全看到她们的背部,说明视平线在人物的上面,需要俯视她们。 [1]

画面人物

据说画面中的的三位妇女是以米勒的祖母、母亲和姐姐为原型创作的。右方站得较高且一手扶着盖的像是祖母,看起来年龄稍大些,体态微胖:中间的妇女像是母亲,她最耐

劳苦,从穿着上看她双臂上带着护袖,想想必是家里干活最多的,她拾得麦穗也最多,挂在身上的袋子里面已经装满了遗落的麦穗:左侧的是一位年轻的农家女,应该是女儿,她戴着蓝色头市,体型苗条,她俯身拾穗的动作很敏捷,右手拾起麦,又马上由左手拿到背后,姿态显得非常优美。虽然从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表情,但从体态动作和衣着上依然可以分辨她们的年龄和身份。

十、 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是指一群活动于1830至1880年间,在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镇的法国风景画家,他们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流派,或者说是艺术家群体。他们是第一批直接对照自然写生的画家,而不是在画室中创作风景画。这种创作态度和他们的对于田园风光和人物的真实写照影响了印象主义的画风。

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可以说没有巴比松,就没有真正的风景画。

此前的绘画中虽然也出现了天、地、山、河,但是这些自然风光并不是画面的主角,他们不是风景,仅仅是烘托气氛的背景和布景。虽然早在17世纪,洛兰和普桑就创作了很多风景画,但是这些古典画家,很少直接从大自然的感受中去吸取灵感,基本上没有直面大自然的作品。

代表人物:卢梭 柯罗 康斯太勃尔

印象派的精神之源

引言:毋庸置疑,印象派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史的一场伟大变革。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爆发。所以印象派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不断的从其他画派汲取营养,不断的继承、扬弃、发展、最终逐步形成自身艺术风格的过程。既然印象派不是无父无母的孙悟空,它也有自己的启明星,自己的师承,那么谁才是印象派最直接的精神之源?他是谁?

唯一可以堪此承前启后重任的,就是活跃于法国19世纪中叶的画派——巴比松画派。假如把印象派比作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质变,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酝酿这次革命的量变。假如把印象派比作一场横扫陈迹的暴风骤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未雨绸缪。

巴比松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约50公里处的一个村落,这个地方引以为傲的是,曾经诞生了一个巴比松画派,因为这里邻近枫丹白露森林,画家经常在此写生,所以他们又称“枫丹白露画派”。这个画派活跃于19世纪30~40年代,主张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国田园风光,其中的佼佼者就有巴比松七星,意指(不是只有七位)重要的画家:米勒、柯罗、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