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015-2016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自然辩证法》2015-2016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c364bf99b6648d7c0c74686

2015-2016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种形态。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3)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4)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特征有:(1)系统性。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凸显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特征。(2)复杂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复杂性的、非线性的和随机性的,是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和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确定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3)演化性。强调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稳定的、演化的,从历时性的维度来讲,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等价的和同一的,而是非等价的和有差别的,时间是自然界演化的内在尺度。(4)广义性。在研究天然自然系统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并由此而形成了广义意义上的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内容有:

自然界可划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由人类通过科学设想、推测、感知、观测的自

然物等构成的整体;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是人化自然界系统演化的高级产物。

人工自然界是系统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是人类使用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通过“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创造出来的“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人工自然界是演化的自然界。人工自然界的生成始于人和自然界的分化,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规律,因技术创新和通过批量生产技术促使人工自然界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强调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特征:

主体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属人的本质,强调了人在创造人工自然界过程中体现出的本质力量,凸显了人和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能动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揭示了人类作为“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所具有的消极地顺从自然界的受动性等特征,强调了他们作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价值性。人工自然观不仅承认天然自然界对人工自然界的价值贡献,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价值诉求,而且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力图从忽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而只追求人类自身价值,转向自然界内在价值和人类自身价值的认识并重。

生态自然观内容:自然界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无机有机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自然观体现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特征。生态系统既然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其目的是为了生命的存活;人是这个共同体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特征:生态自然观具有批判性。它从生态的角度对于迄今人类的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及后果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它强调人类是整个生态自然界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而纠正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所出现的偏激观念和行为,端正了人类及其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生态位。 生态自然观具有和谐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强调人与其它生物的生态位共性,有助于揭示人与其它生物生态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发展的事实,从而论证了人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正当性。

2、试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 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实践触发科学技术的产生,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研究课题。(2)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事实材料。(3)为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物质保证(4)是检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与先进成果可靠性的最终标准。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

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3、试分析科学技术有哪些社会功能?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第二,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第三,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解放的杠杆的科学技术,能够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表现为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并由此提高和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