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周扬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b75ed55360cba1aa811da8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周扬

《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

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年了。在这一个多世纪中,人类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无影无踪地消逝了。许多曾经名震遐迩的学说已经失去它的光泽,不再能唤起人们的最初热情,而变得越来越暗淡了。可是作为推翻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形象却永远放射着光芒,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却象常青树那样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它迎接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克服了重重险阻,始终胜利地前进。我们用不着讳言,在这一百多年中,马克思主义所经历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它曾受到严峻的考验。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场合,也出现过停滞、倒退、甚至质变。从最初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找到不少说明这种情况的历史事实。我国由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造成的十年内乱,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这种时刻,往往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怀疑。可是无论经过什么惊风恶浪,马克思主义总是显示了永不衰竭的战斗力,在曲折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地向前挺进。

这是什么缘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什么终极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仅运用批评自我批评的武器来克服自身的缺点,纠正自身的错误,并且随着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这样就防止了停滞和僵化。列宁曾经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著作,指出他们如何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恩格斯于1892年为自己早期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写的德文第二版序言中,说明他早年所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报告及某些分析和论断,由于情况的改变而过时了。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不认为他们自己的一切论断和观点都是臻于至善的永恒真理。相反,他

们批判了杜林对于“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玩弄。他们以三大革命实践作为发展自己理论的主要依据。马克思尤其关心自然科学的发展,认为科学能转化为生产力。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根据恩格斯的回忆,马克思对于自然科学中的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是感到欢欣鼓舞的。这原因就在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突破,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促使马克思重新检验自己的学说,发展自己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发展的,所以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列宁并不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原来关于革命的设想作为固定的模式,去制定十月革命的理论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曾经根据俄国的城市武装暴动的模式去进行,结果遭到失败。后来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才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倘使不抛弃固定的模式,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我们的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成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应当是同样的。我们党中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的。无论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问题上,或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每个民族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应强人从己,也不应强己从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和实际相结合,所以必然要形成各自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特色。正如列宁所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各个民族的走法却不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列宁这个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多样性的、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学说异彩纷呈,终归会丰富马克思主义并促进它的发展。

就世界的范围来说,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正如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所指出,目前我国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我们不能走回头路,完全照搬过去的经验和过去的理论,纵使这些经验和理论曾经是正确的,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良好的作用,但在目前也要根据新情况加以重新检验和估计,需要发展的就应加以发展,需要改造的就应加以改造,而不能墨守成规。我

们不应被习惯的惰性作用所左右,必须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

在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需要,和不同学派结成一定的同盟,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要寻找、争取、扩大同盟军。马克思主义不能没有同盟军。恩格斯曾嘱咐过德国无产阶级的领导人,要把十八世纪末叶战斗的无神论的文献翻译出来,广泛地传播到人民中去。列宁也着重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使千百万人民群众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最坏的错误。他甚至说:如果不敢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还是革命阶级的时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结成同盟,就无异是背叛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我们应该重视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要有同盟军的思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些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进步的民主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人道主义者。但是,他们可以和我们合作。我们也应尽力争取和他们合作,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和他们合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就是通过民族解放的要求和爱国主义思想情绪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我们不应该轻视和排斥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爱国主义者。要尊重他们,团结他们,和他们一道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的大业。在一定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者也可以同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结成同盟。法国的杰出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罗曼·罗兰,同时也是一位反对帝国主义反动派和法西斯主义的英勇战士,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真诚朋友。他在三十年代访问苏联后所写的书简和别的文稿中,一再表示,世界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是和社会主义休戚相关的。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结成同盟军,要注意自身体系的独立性,要有团结和批评的两手,要力争马克思主义在同盟中处于主动地位,不使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

二、要重视认识论问题

要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个重要问题。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反杜林论》)这种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就是自由。在认识论问题上,有哪些方面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也就是科学的认识论的轨道前进了?有哪些背离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要求解答的问题。认识论问题取得进

展,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大大提高一步,我们的实践就可以更有成效,就可以少犯错误。我们在这方面有弱点。我们党在建党前没有这一方面的理论准备,不象俄国有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本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和马克思主义比较接近。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俄国革命前就发表了不少文章。中国的情况不同。陈独秀虽然是中国党的创建人,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李大钊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他是最早的建党人之一,并且是我党的第一个勇敢的殉道者,不过他的著作并不多。直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中国党在理论上才成熟起来。经过七大,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过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又面临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说,经济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还需要积累经验。这个思想,他在1962年又提了一次,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还是一个很大的必然王国,我们必须认识它。因此,缺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备,这是中国党的一大弱点。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可以说是这三个发达国家的革命斗争和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理论成果的总结。马克思大半生在英国度过,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英国写成的。英国不仅产生了出色的政治经济学,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资本论》就是取它作为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范例。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最彻底,经历了十分复杂而又曲折的政治变革,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马克思写的《法兰西内战》等著作都取材于法国。同时,在空想社会主义方面,法国又有象圣西门、傅立叶这样卓越的人物。我国从向西方寻找真理时期起,就已经对英法这两个国家的学术文化开始介绍。严复曾译出不少这两国的名著。唯独对于德国的古典哲学接触得最少,也最不熟悉。王国维只是了解一些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观点。那时的人物都不熟悉德国思想家的著作。但是德国古典哲学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经过马克思的批判,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被继承、被改造,成为他据以剖析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列宁晚年曾研究了黑格尔哲学,虽然也批评了黑格尔的思辨观点,但总的说来对黑格尔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不懂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他还曾经给当时苏联党刊《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撰文,倡议组织“黑格尔辩证唯物主义之友协会”。列宁去世后,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蔑视,苏联哲学界并没有认真执行列宁的上述指示。在中国,尽管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