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abbc07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5

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之内,因而许多时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

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

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

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

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

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

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

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

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古人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

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C.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

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

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9 -

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艺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轻视或忽略。艺术在金钱、博物馆和市场的统治下,日益沦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只是作为谈论和保存的对象面对我们。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这是何等的虚无——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虚无”恰恰是世界“祛魅”的必然结局。

“祛魅”是指“那些充满迷幻力的思想和实践从世上的消失”。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的过程是传统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不断分化为科学、道德和文化各自独立领域的过程。这种分化既具有解放的意义——使文化艺术从宗教、道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具有灾难性的意义——在世俗化的理性面前,文化艺术失去了终极意义的依托,不得不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依据。这不仅意味着艺术的非神圣化——艺术表现领域的世俗化、艺术家光环的失落和艺术重要性的降低,而且意味着艺术认同的危机——艺术仅仅是人们保存和收藏的对象,一种商品。

正是世界的“祛魅”引发了艺术的“祛魅”——艺术的非神圣化和艺术的对象化。前者使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后者使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这正是黑格尔最先所感所思,又被海德格尔一再阐释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曾是艺术、宗教和哲学享有同样崇高地位的原因。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艺术是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作用和地位。与此类似,海德格尔认为,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之一。它证明了美学思维与现代技术本质一样,乃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在此意义上,正是审美体验的对象化,使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

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对宗教和意识形态统治的怀疑使现代人把目光转向了文化艺术,试图在世俗化的世界中使艺术承担“世俗的救赎”(韦伯)功能——把人们从合理化的压力和刻板的日常生活状态下解脱出来。然而,这似乎是一种无法完成的乌托邦想象。一方面,世界的“祛魅”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艺术的“祛魅”,使后者失去了合法性的根据;另一方面,现代艺术缺乏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一书中强调:宗教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的仪式和体制,把艺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神话等不同价值领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赋予这种庞大的宇宙秩序以生命和意义。但现代艺术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及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这就使文化艺术失去了影响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的能力,并一直处于危机之中。

(选自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有删改)

- 10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兴起后,人们逐渐轻视甚至是忽略了艺术,艺术沦为供人保存和

收藏的一种商品。

B.世界的“祛魅”,包括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瓦解过程和世界的合理化过程,这两

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C.现代的弃神运动中,艺术失去了它曾拥有的表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作用和作为时代与

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的地位。

D.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空虚,于是现代人希望艺术能

够承担“世俗的救赎”这一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世界的“祛魅”,所以艺术场成为彻底的名利场,变得空虚、萎缩、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

B.艺术的表现失去了方向和意义,艺术进入了美学的视界,分别是因为艺术的非神圣化

和艺术的对象化。

C.审美体验的对象化,导致艺术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可见美学思维是诸神隐匿和对象化思维的产物。

D.因为和日常生活、文化价值及平凡事实之间缺乏致命的联系,现代艺术失去了宗教曾经拥有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伴随技术化世界物质主义的兴起,很多著名画家的名画被私人买家收藏,艺术逐渐沦

落为一种博物馆式的艺术。

B.当今世界,充满迷幻力思想的作品的减少乃至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艺术的“祛

魅”乃至世界的“祛魅”的影响。

C.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和异化,使得艺术很难消解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的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紧张状态。

D.现在的科幻和灾难题材的电影,就是充满迷幻力的思想的作品,但由于受“祛魅”影

响,其影响力越来越小。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汉族成年礼

贺少雅

- 11 -

成年礼是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的人生礼仪形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成年礼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很多民族的不同历史阶段。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当时,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而难以详述。

冠礼是一个庄重繁复的男子成年仪式。经过仪式中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冠者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学会的社会交际礼仪。而之后,作为一个成人,他享有参与家族和国家政治事务的权利、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权利。而女子的笄礼,因为一开始就与婚礼紧密联系,故与冠礼相比在仪节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所以自周代至民国,笄礼的形式和礼仪变化不大,现今民间社会的婚礼中仍保持着较多的古意。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中国古代重礼教秩序,士农工商的身份从服饰来看一目了然,成年与否从服饰上也清晰可见。在上古时期的人们看来,名字和人自身似为一体,为了避免因为名字而受到别人的操控和伤害,人们往往取多个名字。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之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特殊时刻,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经过成年礼的洗礼,一个人才能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实现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之于家庭或者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因为冠礼之后男子有权参与家族事务、家族祭祀、祖产分配等,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之于社会或国家,接纳一个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多了一个义务的承担者,因其成年后在能分得田地的同时,也要承担各种赋税和杂役。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自国家至个人、家庭至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汉族成年礼,尤其是冠礼,经周代上层统治者的规范,在士及以上阶层中广泛实行,后经春秋战国及魏晋乱世,很多仪节发生了简化或者变异。晋代时自天子以至士人,都是加冠一次而成礼;到唐代虽然上层人士做了礼仪重整,得到部分复兴,但是冠礼在民间却呈现出衰微之势。宋代朱熹作《家礼》,使得冠笄之礼广泛通行于士庶阶层,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一代,冠笄之礼不见于记载,而至有明一代,统治者力复旧礼,传统成年礼再度重建。然而到了国力衰微的明代后期又复于湮没,至清代因朝廷改易,上层社会的成年礼几于断绝,所幸广大民间依然有遵旧制、行旧礼者,但只不过是成年礼俗形式而已了。

(有删改)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