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9文言文阅读语文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广西地区)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9文言文阅读语文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9cb16b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e7

考点跟踪突破9 文言文阅读

一、(2016·玉林防城港)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B.或遇其叱咄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不敢出一言而复 复前行,欲穷其林 ..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解析】A.担心/祸患;B.都是“有时”;C.回答/再,又;D.暖和/和乐。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无从致书以观——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天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解析】A项应翻译为“没有办法买书来读”;B项应翻译为“寄居旅店,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C项正确;D项应翻译为“要向别人借来才看得到”。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且品德出现偏差的主

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解析】通读文章,宋濂从衣食、住宿、从师、书籍四个方面与自己求学的情形形成对比,显而易见昔日的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越。在昔日的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由此可知,宋濂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在于: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由此可知,C项“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且品德出现偏差的原因”说法不正确。

二、(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 油 翁 欧 阳 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王曰:“善。”乃下令 ..

B.汝亦知射乎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D.但微颔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

【解析】A.擅长/好;B.都是“知道”的意思;C.离开/距离;D.略微/无,没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 A.尝射于家圃 苛政猛于虎也 ..B.以我酌油知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以钱覆其口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

【解析】A.介词,在/介词,比;B.代词,代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结构助词,的;C.用/以为,认为;D.两者都是代词,指代“他”。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详细的描写。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开始的“忿然”,到最后的“笑而遣之”,体现了他具有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D.作者借卖油翁对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解析】“自矜”指陈尧咨自以为自己了不起的得意,表明康肃公的骄傲,“忿然”刻画陈尧咨暴躁的性格和恼怒之情,“笑”是不自然的笑,写出康肃公的尴尬。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了他),康肃公也因此自夸。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康肃公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5.在你看来,下面哪个句子蕴含的道理与卖油翁技艺精湛的原因有关?请写出序号并作简要分析。

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业精于勤,荒于嬉。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句,强调了勤奋对于技艺精湛的重要性。 三、(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 峡 郦 道 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沿溯阻绝 溯洄从之 ..

B.则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C.绝 .多生怪柏 群响毕绝.

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

【解析】A.“溯”均解释为“逆流而上”;B.白色的/不加装饰的;C.极/消失;D.连缀,连续/通“嘱”,托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非亭午夜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B.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D.故渔者歌曰 既克,公问其故 ..

【解析】C项加点字均解释为“连词,即使”。A.连词,如果/代词,自己;B.副词,有时/副词,或许;D.连词,所以/名词,原因。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解析】②—④段的描写顺序依次是夏、春冬之时、秋。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四、(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自李唐来 自非亭午夜分 ..

B.香远益清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C.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

【解析】A.自从/如果;B.更加/好处;C.少/娇艳;D.都是“我”的意思。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可爱者甚蕃 作亭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潭西南而望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

【解析】A.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的人或事物;C.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表修饰;D.句末语气词/哪里。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解析】“借景抒情”应改为“托物言志”。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长枝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五、(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满 井 游 记

袁 宏 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