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概论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演讲与口才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947ab2a2af90242a895e554

这段对话中妻子的回答绝顶聪明。丈夫采取寓贬于褒的方式抱怨妻子“愚蠢”,而妻子接过“美丽”与“愚蠢”话题做出犀利深刻、令人叫绝的“文章”:“把我们造的美丽”,成了“爱我”的原因,而事情另一方面“把我们造得愚蠢”,则是“我爱”的原因。她的言外之意很显然是“爱你才真是我的愚蠢”。这种接过对方话题巧妙翻出新意的表达,既切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又展示了说话者的机敏和才智。

其次,口才是一个人德、学、才、识的综合体现,是其知识与能力的集中反映。口语表达离不开说话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思想水平、语言技巧和天赋秉性。

例如,20世纪50年代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众所周知,年轻的共和国并不富有。周恩来轻松诙谐地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记者们愕然了!不解其意。“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值分别为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两分、一分等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周恩来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信用卓著,币值稳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场上爆发了响亮的掌声。这里那位记者的所问,既是对中国贫穷状况的嘲讽,又涉及国家机密。周恩来巧妙地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去回答资金总额,移花接木,以李代桃,既没作任何具体回答,又丝毫不破坏招待会气氛。

三、情感表露的直接性

说话是交流思想的过程,衡量一段话说得好不好,有没有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仅在于说话者本人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还在于他所表达的思想传递的信息,能否为对方所接受并产生共鸣,这关键在于所说的话是否真情流露,扣人心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说》之所以震天撼地,就是因为他以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拍案而起,将自己的生命安危置之度外.面对着国民党特务黑森森的枪口,愤怒地谴责了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政治的黑暗与血腥.视死如归,决不退缩。

例如,1983年,曲啸应邀去某市向犯人演讲,一开始就遇到了怎样称呼对方的问题。他想:“叫同志吧,不行,对方不够资格;叫罪犯吧,也不行,因为犯罪的人讨厌‘罪犯’这个词。”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个称呼,结果话一脱口,立即引起了全体罪犯热烈的掌声,有的还当场就掉下了眼泪。“罪犯”一词,具有明显的贬斥意味,给人以强烈的精神刺激,极易产生抵触、对抗情绪;而“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个称呼,既指明了对方的身份,又说明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关系,富有情感,富有人情味,从而感动了听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最为直接。情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直接

5

通过目光、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摇头、耸肩、沉默等态势语来表达,另一方面必须直接借助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语调的升降、连读或停顿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与情感色彩,从而影响听者的情感起伏,产生共鸣,所以口语表达更直接、更丰富、更强烈地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

四、突出的个性化

个性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即每个人说的话都有其个性特征,都要符合他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教养、气质、习惯、情趣,让人听其言而知其性格特征。即便是同一职业的人,因其个性的差异对表达同一事物也会采用不同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的口语,既显现在所表达的内容上,也流露在口语所选择的句式、词汇、语调及感情色彩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落魄的读书入孔乙己开口说话,满口之乎者也,让人似懂非懂,足见其迂腐而不可救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逢人老说一句话:“我真傻,真的”,以倾吐因自己不慎,让儿子阿毛在后门剥豆,让狼拖走的悔恨与中年丧子的痛苦不幸。

个性化的口语有时也会影响到人际沟通。《吕氏春秋》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赶路,在休息的时候,马跑了,吃了人家的庄稼,农夫便扣住了孔子的马。孔子有个很善辞令的弟子,自告奋勇去劝农夫。他见了农夫以后,之乎者也地把话说尽了,农夫根本不听他那一套。这时候,有个跟随孔子不久的粗人,站出来说,“让我去劝说一下吧。”他走到农夫跟前,对农夫说:“你在海西边种地,我们在海东边种地,到了西边,我们的马不吃你的庄稼又吃谁的呢?如果你到了东边,你的马不是照常也会吃我们的庄稼吗?”话虽不多,但农夫听了却产生谅解之意:并说:“说话就应该这样痛快明白,岂能像刚才那个人那样文绉绉地咬文嚼字呢!”于是将马归还了他。

当然,现实生活中确有故意掩饰其真实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来说话的人。这种对个性的隐藏,只是一种口语表达的策略,对于接受者来说,稍加留意即可识别,而且有时这种刻意的掩饰在不经意间会露出“马脚”,复现其个性特征。

五、丰富的情趣性

口语是面对面的交往,有特定的环境,既包括说话的环境,也包括双方共同创造的说话气氛。口语交际不仅要适应大环境,而且可以利用交流的现场情景。现场的情景是交谈者双方共处的环境,说话的人适应并利用它可以产生较大的反响与共鸣,达到特殊的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在广州天河体育馆主持节目时,不慎从台阶上滚落下来,但她立刻“嚯”地一下爬起来,捋了捋头发,带着几分微笑,幽默地说:“唉,真是人有失手,马有漏蹄,广州的台阶真难下啊!”场内掌声持续数分钟。这一跤,这番话 ,一时传为美谈。

6

再如:在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什么?”一位女学生抢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引起哄堂大笑。女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颠倒了,立即补充道:“大家别笑,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问:“何为新三纲?’’她说:“现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人,领导是人民的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要在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这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妇女翻了身,许多家庭妻子的权力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比比皆是,这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这位女学生将错就错,随机应变的能力,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总之,在演讲或者讲话中出现失误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挽回失误的办法也是多种多样,究竟用什么办法完全由讲话者本身来选择。但其原则是:敏锐、及时地发现,正确、巧妙、果断地处理,真正做到“随机应变信如神”。

六、复杂多变性

口语交际一般出现在临时,它不可能也没有时间让你用书面语言那种方式字斟句酌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与听众,使具体的口语交际如同不可控制的黑箱。又似无形的魔方,令交谈双方都难以把握。想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使交谈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就需要交谈双方随时留意对方的言谈,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各自谈话的内容。

李燕杰有一次到首都一家大医院去讲演,当他走上台时,听众看书的、看报的都有,有些人眼睛表现出怀疑的神态。面对这种场合,李燕杰从容镇定,高声朗诵了一首即兴诗:

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 白衣战士就引起了我深情的遐想。 他们那纯洁的诗、心灵的美, 还有那圣洁的光, 给我以顽强生活的信心. 增添我的力量!

随着他深情地诗朗诵,看书看报的抬起头注视着他,交头接耳的安静下来了,听众被打动了,感情的距离缩短了.会场的气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演讲场上,最担心的是听众兴趣转移,最害怕的是听众反应冷漠,最好的方法是当听众兴趣转移时随机应变;当听众反应冷漠时提神动情。李燕杰在这家医院演讲时的上乘表现,可谓演讲家巧应变的成功范例。

口语的这种复杂的多变性还表现在表达者话语转向突破听众的预期效果,令人始料不及。例如,香港作家陈浩泉的长篇小说《选美前后》,描写香港小姐准决赛时,为了测试参赛小姐谈吐应对的技巧,司仪问参赛的杨小姐:“杨小姐,假如要你在下面的两个人中选择一个作为你的终生伴侣,你会选谁呢?这两个人一个

7

是肖邦,一个是希特勒!”显然,回答肖邦,会落入俗套;回答希特勒,会被认为神经不正常。可是,这两个人又必须选择一个,这就把杨小姐逼人困境。只听杨小姐说:“我会选择希特勒的。”台下观众顿时骚动起来,盘问她,“你为什么选择希特勒?\她回答得很巧妙:“我希望自己能感化希特勒。如果我嫁给希特勒,肯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这种应答,是很巧妙的。不仅有艺术性,而且有原则性。杨小姐提出跟魔鬼结合的动机是出于感化魔鬼,而不是屈从于魔鬼。

第三节 培养口才的意义

一、培养口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的力量越发显得单薄弱小,对社会协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因而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社会交往,以期聚合所有个体的力量,使每个个体协调地合作,从而收到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为说话艺术的巧与拙,因为言为心声,舌战便是心战,语言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所以口才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世纪初,美国人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15%来自于他的专业技术,85%则依靠他的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的口才。尤其是现代传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地球的半径在缩短,而舌头却伸得更长。口才的作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是捍卫真理、批判谬误的锐利武器;是寻求发展与合作、广交朋友、增进友谊的宽广桥梁;是调查访问、洽谈讨论的重要手段;是领导艺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南一家电子公司的总经理就很清楚这点。他口才了得:普通话准确流利,才思敏捷,反应很快。不仅对自己从严要求,还要求公司的员工都要会说话、有口才,并把这一条作为招聘的条件和培训的目标。他这样做的理由是——“我们公司经营电子产品,总要同天南地北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公司的人一张嘴说话就是满口土话或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那么就会被人家瞧不起,就会有损我们公司的形象,能做成的生意也就做不成了??”这个见解确实很实在,也很高明,而且很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口才在社会交际中作用非常大!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对口才训练趋之若鹜,求知若渴,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力、竞争力、推销力无一不是以口才来展示的,在这方面有欠缺足以构成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障碍。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宗光曾就大学生的成材与口才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