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其人其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善卷其人其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8bfb01a50e2524de4187e64

善卷其人其事 应国斌 有句众所周知的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因其贤德而驰名。其实,“山有德”,源于人有德。远古时期,德山曾居住过一位与尧、舜、禹齐名的善卷先生。时至今日,德山附近还有以善卷命名的善卷垸、善卷路,近年武陵镇还修建了一条名为“善卷仿古城”的商业街。由此可见,善卷先生德昭千古,因而研究他的生平事迹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善卷先生的传说 关于善卷的传说,古书有记载,最早当推《慎子》,提到“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记述较详者,最早见于《庄子》,继而《吕氏春秋》亦有记载,晋人皇甫谧的《高士传》有善卷传,稍后的汉代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也有两处提到。现代人钟毓龙(1880—1970)老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著的《上古神话演义》按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了善卷先生的事迹。善卷事迹,择其要者有三件: 1. 尧帝慕贤,礼拜善卷为师 《吕氏春秋·下贤》篇记载了此事: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① 译意是: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而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缮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向北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 据传,尧是在他继位12年之后南巡经常德时拜见善卷先生的。当时善卷已经有50岁左右,住在德山脚下的几间茅草房里。他究竟有何崇高德行使得尧竟不以帝王身份相见呢?据古史所载,今两湖与其接壤的江西、安徽的部分地区,历来就是苗族(古称三苗或有苗、苗民)活动的场所。此次尧帝南巡,深为三苗风俗败坏而担忧。特别是进入湘黔,此地更是苗民聚居的地方,民风更为怪异。但沿沅水而下,临近枉渚(亦称汪渚,即今德山),情况迥异。钟毓龙先生想象丰富,有一段生动的描写:

一日,刚要到云梦大泽的西岸,这时正是暮春之初,只见两岸桃花盛开,如锦如绣,接续数里,连绵不断。帝尧看了,有趣得很。桃林里面,却是田亩。许多农夫正在犁云锄雨,非常忙碌。内中有几个人,一面耕田,一面在那里唱山歌。帝尧细听那歌词很有道理,于怡情悦性之中,寓有一种劝世醒俗的意味,与一路行来听见的那些淫歌俗曲、有伤风化的,迥不相同,真仿佛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光景 ,禁不住上前问道:“汝刚才所唱的歌曲,是旧日相传下来的呢,还是自己编的?”那农夫看见帝尧和许多从官的情形,后面又有兵队跟着,知道是个贵人,慌忙放下犁锄,拱手对道:“都不是,是善先生教我们的。”帝尧道:“善先生是什么人?”那农夫道:“善先生是本地人,向来读书的,名叫卷。”帝尧道:“善先生为什么做这种歌曲教汝等?”那农夫道:“善先生是很有学问的,平常待人,又是非常仁慈和蔼。他空闲的时候,总和我们说些圣贤的道理,做人的规矩,以及古来忠臣孝子义夫烈妇的事迹,和可以做鉴戒或法则的话语,所以,我们这里一百里之内,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敬仰他。这个歌曲,就是他教我们的一种。”帝尧听了,不禁对这位善卷先生也起了一个敬仰之意。②

上文显然是一种文学诠释,但是我认为这个诠释既形象又准确。实地考察,尧看到善卷在山上设立讲坛,经常聚众谈话,实施教育。尧还与善卷促膝交谈,深深地被他的德行达智所感动,于是行北面而拜的大礼,拜善卷为老师。

尧帝在枉渚,盘桓达数月之久,天天向善卷请教。问得最多的是治理三苗的对策。一日,尧帝谈到三苗所实行的政治,虽然有违圣训,但是没有几年工夫,竟能风行全境,并波及邻国,效力如此惊人,实在令人费解。善卷讲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话:“古人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不熟,不如荑稗’。”古来君主,无不口口声声尊重圣贤,行圣贤之道,但谁又曾躬行实践呢?这就叫做“五谷虽美而不熟”,不但无所用之,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作伪之风。三苗的政治,虽然有悖圣贤之道,但他们君臣上下,切实去实行,所以效力非常显著。比如荑稗,既然成熟,也可以暂时充饥,比挨饿要强过百倍。尧帝深受启发。

相传尧帝是在接到爱子考监明病重请归的奏报而离开枉渚的。他邀请善卷一同入都,以便随时请教,善卷却认为自己更适合做开化民智的工作,执意不肯。尧只得将善卷所居的山和地,统统封给他。后来,这座山就取名善德山,简称德山。

2. 禹遇善卷求教治理三苗良策

钟毓龙先生的著作讲到了这个故事③,源于何处,我不清楚,但因它能将江苏宜兴县西南的善卷洞联系起来,且有利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姑且采用。

大禹又名文命,封崇伯。他受命治水,在治理震泽(在今江苏)之后,四处考察善卷从宜兴到海岛来的原因。

帝尧南巡时,善卷住在枉渚,紧邻三苗之地,他自发抵御三苗影响,力振圣贤之道,挽救人心,维持中国固有文化,受到尧帝称道。尧帝北归后,接着就是十年之灾,洪水之患,驩兜、三苗等扶伤救死,自顾不暇,曾一度收敛了他们的野心。后来,尧以天下让舜,苗君不服,发生叛乱,尧帝御驾亲征。苗民惨遭失败,内部几乎瓦解。三苗的谋臣狐功看见情势危急,就定下一个计划,表面归顺,而暗地却笼络人心,扩充地盘。其时,枉渚一带已入三苗势力范围。善卷自感势单力薄,独木难撑倾覆的大厦,只得带领家眷接连迁移三次,被迫逃到海岛上来。 禹听完介绍,知道三苗的势力离此不过几百里,自己治水正要经扬州而至荆州,于是问道:“三苗如此无道,当然要加以讨伐,先生认为此役我能打胜吗?”出乎意料,善卷虽然有家难归,思家心切,但是并不同意大禹放弃治水专事讨伐,认为治水是顺民心的大事,才是当务之急。治水到了荆州,如果遇到三苗阻挠,此时出兵讨伐,师出有名,胜利才有把握。禹听了,连声称是。两人又谈了一会儿,大禹被善卷的人品和学识深深的感动,诚恳地邀善卷出来辅佐他治水。善卷道:“山野之性,无志功名久矣。况百岁衰龄,行将就木,哪里还能出面驰驱呢?但愿三苗早日授首,荆州早日治平。某得归返故乡,死正首丘,那就是受崇伯之赐了。”

大禹采纳善卷的建议,在治水途中,收服了三苗。 3. 舜要将天下让给善卷 事见《庄子·让王》篇: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予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译意是:舜帝要将天下禅让给善卷。善卷却说:“我立身于宇宙之中,冬天穿着兽皮御寒,夏天穿着精细的葛布能够防暑。春天耕耘播种,身体能够劳动;秋天获得丰收,粮食足够一年的食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怡然自得。我哪里会去想承担治理天下的大任呀!哎呀,您真是太不理解我了!”善卷推辞之后便离开了,躲进了深山,世人不知他的住处。④

顺便提一下,晋人皇甫谧的《高士传》为善卷立传,说:“善卷者,古之贤人也。尧闻得道,及北面而师之。及尧舜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关于善卷的回答,较《庄子·让王》多了下面一段话:“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贵为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紧接着就是我在上面所记《庄子》中的那段话。钟毓龙先生也是据此而编故事的。但是,我考证皇甫谧加的那段话是改编的《吕氏春秋·长利》篇中伯成子高回答禹帝的一段话。因为两者思想、情趣相同,所以被移花接木了。 舜帝是南巡北归,按照尧曾经走过的路线来到沅水流域的。古沅陵境内的大小酉山⑤相传为黄帝的藏书之所。因为遭遇了洪水,舜帝担心书籍受损失,顺便前往视察。途中遇见了盘瓠子孙,与其交谈,颇有礼貌,丝毫没有往日的蛮横之态,甚感诧异。仔细盘问,才知道是善卷教育的结果。于是,舜在盘瓠子孙的带引下拜见了善卷。

善卷告诉舜帝,先帝拜他为师时,他住在沅水下游的枉渚,后来受三苗迫害流浪海滨。洪水平息,三苗远遁,他才回归故里。近几年,无可消遣,忽然记起黄帝轩辕氏有书籍数千册收藏在此山。于是,为了照看和保护这批古籍,并想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增进学问,就迁居到这里来了。善卷告诉帝舜,“老夫到此之后,遇见人们来此观山的,都以‘善德’二字和他们细讲。对那些盘瓠子孙,更对他们说明古书之宝贵,不可毁弃,又教他们识字,以便读书,民风居然一日日变好。”帝舜君臣听了,连声称赞。帝舜为善卷不遗余力保护古籍,终身致力于启发民智、弘扬民族文化的崇高品行所深深感动。于是,他再三表示要将天下让给善卷,善卷不仅不从,还说了自己甘愿逍遥自乐的话。舜见善卷说得真切,无法勉强,只得惋惜北行。善卷却担心舜帝再来强劝,离开了与舜见面的小酉山石洞,向南方乱石山中遁去,世人便不知其下落。据《一统志·辰州》篇载:“善卷先生墓,在大酉山巅”。可见善卷走得并不远,强烈的使命感支配着他,仍在保护珍藏于大小酉山的古籍,施教化,开民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