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差异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的差异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d1481aa300a6c30c229fba

世珍品,参观设摆是百姓一大幸事,是大开眼界的好机会。城隍庙会的设摆还有3个地方,即老茶棚、后楼和戏台等,主要是接待上层人物而设置的。老茶棚内陈设字画、屏风及宫灯、吊灯等;后楼陈设花草盆景;戏台则有许多古玩玉器陈列,不少古董商还在此忙于销售古董。护棚会由火神庙的卫安水会负责,会员平时来练功夫,庙会期间则负责消防。负责保安工作的叫“皂班灯棚”,由衙署捕快组成,在庙会期间负责地面的保安工作,是庙会不可缺少的驻会机构。 行会包括娱神花会、城隍出巡和鬼会。农历四月初八是城隍庙会的高潮,也是行会的日子。行会分“娱神花会”和“鬼会”两部分。

城隍出巡是在晚间鬼会中进行,但出巡前的“排衙仪式”则要在上午举行。排衙就是模仿人间衙署由城隍向分列两边的差役、接驾会和会首等发布出巡命令。城隍神像后由一真人代城隍发话宣布出巡日期、时间、路线、活动内容等,以此象征为城隍亲命。出巡路线一般是从城隍庙出山门后向正南穿城隍庙街行至西门里,从西门里再折向正西出西门至西门外厉坛,在厉坛举行“赦孤”仪式,然后返回城隍庙。

娱神花会是在中午后举行。由几十道表演项目按顺序排列上街,主要有门幡、中幡、挎鼓、秧歌、重阁、杠箱、高跷、抬阁、十不闲、猴爬杆等。其中不少老会都是在皇会中出会的知名表演团体。其中门幡是最先的引路会。门幡是在四方的木台子上竖起一幡杆,悬挂写有城隍全衔的布幡,由4个人抬着台子上的木杠行走,旁边另有一人负责拉着幡杆顶上的幌绳,以保持门幡平衡。挎鼓的表演气势很大,整个队伍由32人组成,分为2组,每组16人。最前面是16位童子手持小盏,配着鼓点行进,途中还变换队行编字,显现“天下太平”等字样。另16位鼓手,均是身着清一色的黄马褂,将挎鼓挂于项上,一路敲打,声闻数里。据说他们身上的黄马褂曾是当年乾隆皇帝在观皇会时赏赐给他们的。娱神花会是鬼会的序幕,一路歌舞升平,观者如潮。表演途中常遇大户人家和商号截会,即让其停下就地展演一番,这时表演者要拿出绝活,博得众人阵阵喝彩。截会者要为表演团体送茶点或红封子(赏钱),以示酬谢。由于截会的很多,娱神花会要演至晚间鬼会开始时才能结束。

鬼会的表演团体有10道,包括无常、同顺、意善、五福、五伦、十司、拾魁、五魁等组成,在这10道表演团体前有会头红犯等,其后又有都魁,故又称

“十二帮”。鬼会的表演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便更动。表演者按扮相要求化妆,多带面具,踩高跷腿子。红犯都是自愿报名穿上红布衣裙戴上刑具,在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夜叉等鬼差的押解下前进,其目的是为父母祈福求寿。在红犯的后面还有一群自愿挂灯的人。这些人或为父母或为自己采取自残的方式在胳膊上挂上数量不等的灯笼,这是一种赎罪祈福的方法。人们认为这样做以后,人到阴间就可以平平安安。但是这种方式的痛苦和残忍非一般常人所能。它的方法是用钢钉穿透臂肌,挂上一串串羊角灯。走路时,两臂平伸、有铁链相联,距离地面约半尺左右。接着便是黑白无常鬼,民间俗称“吊死鬼”,其扮相十分恐怖,头顶高帽,二目流血,舌长及胸,手持扇子。其后还有一个女吊死鬼,意在寻找替身。3人一组的同顺是由2个殃神和1个阴阳界组成。殃神是给人们带来灾难的丧门神。意善,民间也称其为“面然大士”,形态为红发蓝面,这是民间所说的大鬼。德顺,主要是表演走金桥过银桥的故事。五福、五伦等均分别表演的是酒、色、财、气四色给人间带来的灾祸和阳世界坑蒙拐骗、吃喝嫖赌、欺良凌弱、巧取豪夺以及虐待父母长辈的恶鬼们被施以挖眼、割舌、下油锅、上刀山、磨碾、锯拉、狗咬、蛇缠、走奈河桥等种种“酷刑”的惨景,其目的是劝人为善,教人忠孝节义。十司,主要是表演十殿阎罗出巡。十魁演员都是由市内的大户人家子弟担任,扮相为模样俊俏的鬼。其所佩装束均由其自制,各家争相攀比,显示豪华,因而使这队人马珠光宝气,富丽堂皇。特别是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座高大的“佛照灯塔”,更衬托出他们的气派之大。五魁是表现钟馗吃鬼避邪的故事,向人间宣传扬善抑恶的精神。鬼会队伍的殿后是都魁。这是一群在城隍赦孤时驱疫逐厉、赶走众鬼的鬼差,其后有专人举绿色的都魁灯和魁灯亭。

城隍出巡的队伍紧接在鬼会队伍之后,浩浩荡荡,极为壮观。最先是10余人手执小旗引导,后为4面开道锣,8对飞虎旗、回避牌、肃静牌、官衔牌等全副执事清道,与旧时知府官员出巡相同。在这些执事仪仗之后便是卤簿、尖马、马弁、宝座、摆马、对子马、拜香者、香锅等。其中马弁等由眉清目秀的童子扮演,描眉涂唇,粉饰脸颊,全副武装,极为英俊。其身下的马鞍子也十分华丽,多为金线刺绣,有的还嵌有宝石。宝座即是一把交椅,上面蒙有虎皮,后面蒙有屏风。摆马,类似乐队行进,只是人在马上演奏。对子马,即两个一对进行,是为后面信士弟子进香开道的,俗称“引马”。进香者也称“拜香的”,其装束具有

独特的地方色彩,均是清一色的白粗布短衣裤,裤腿下扎有红色的裤带子,腰间系红裤腰带,赤双脚,双手执香,三步一叩头。拜香者均为2人一队进行。其后便是一口铁制大香锅,锅的两耳用铁链拴系由2人穿扁担挑起行走。香锅的用途是接纳沿途上香者已点燃的把香。因行进队伍走的较快,加之路途狭窄,还设有专人执香斗接香,再投放至香锅内。香斗的把很长,约1丈多,接香的人也得有一定的技艺,因此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也都成为城隍出巡的一项表演内容。接着便是两把巨大的黄色罗伞,后置绿呢、金顶红穗的“永寿官轿”,城隍的神像端坐其中,里面还摆有瓶、盂、拂、鼎等法器,鼎内燃香。神轿之后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等十路神灵护驾。

城隍出巡的高潮是“赦孤”,是鬼会的最后一项内容。赦孤是城隍通过代言人对有罪鬼犯进行赦免,并允许那些客死津门的游魂孤鬼遣返还乡。赦孤仪式一般在子夜时开始。地点在西门外厉坛,即白骨塔。接驾会的成员个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般用五齿钢叉在乱坟茔周围地上乱戳,口中不停呼嚎:“有仇报仇,有冤伸冤”。赦孤者以城隍、十司、面然大士、无常、殃神、阴阳界、钟馗、都魁及牛头、马面等掌握人间生杀大权的鬼神为代表;受赦免者有红犯、拾魁、五福、五伦等有罪鬼类组成,当听到被赦免的命令后,他们便迅速往回跑,这一命令也是鬼会结束的标志。不少人怕将鬼崇带回家,多不敢回头。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为午夜的活动增添新的乐趣,接驾会的成员还安排抬神轿的轿夫进行跑落儿的表演,直至返回城隍庙。随着人们的吵闹和吆喝声,这一表演又使结束了的鬼会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在鬼会行会的过程中,民间还有许多不成文的禁令。比如众鬼所持的钢叉白天时不能弄出声响;休息时必须将叉头放在脚面上,不准直掷地上,否则会惊动鬼神;在施行钢针刺肤的挂灯仪式时,不许喊疼,否则被认为挂灯者心不诚,因而他所许诺的愿望则不灵;行会中的挂灯者还必须保持双臂平伸姿势,休息时也只许将胳膊放在特定的架托之上,挂灯禁止落地;当鬼会出会时,观看者不许堵塞、阻止鬼会队伍的正常进行,否则在死后要受到重刑严惩。

天津最后一次举行城隍庙会是在民国九年(19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崇拜逐渐失去传承。原城隍庙旧址已改建为西北角小学,后又并入今中营小学。

俗神信仰

民间所信仰、崇拜的俗神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包容了与人类生活相厮守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神灵崇拜,包括起居家保护作用的门神、灶神等;帮助繁衍子孙的诸位送子神灵;为人们带来好运的福、禄、寿、喜、财等神灵;医治人间疼痛的药王诸神;五行八作的行业保护神等等。 天后

天后为海神,是民间信仰最广泛的神祗,她与天津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整个民间信仰中最受重视的主神。 民间昵称其为“娘娘”或“老娘娘”,因而为她建造的宫殿天后宫也被俗称为“娘娘宫”。民间曾把天后与海河比喻为天津城的两位母亲,没有她们,就没有今天的天津城,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民间对天后的崇信源于金元时期漕运的兴起,由南方的水手、船户将当地的妈祖信仰传入天津,以祈求海神妈祖保佑他们航海平安。妈祖,是福建地区也就是海神原籍乡人对她的爱称。传说其姓林名默,为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上林村人(今名石顶村)。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传说她是其母受孕于南海观音之托梦,生她时红光穿堂,火球入室,光耀夺目,满屋生香。同时苍穹有声,如雷轰鸣。其降生一月,不闻啼哭,故取名林默。在她的童年时代就受到天意神典,聪颖异常。8岁时入私塾读书,即能融会贯通。10岁后虔信神佛,敬香诵经,早晚不息。一日偶遇道士告之“尔具仙性,应入正果”,即授之“玄微秘法”。以后,她便依法修身,颇得要旨,文武皆能,并可预知征兆祸福,被人称作“灵女”。16岁以后,开始救助海上遇难的船只和渔民,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称她为“龙女”、“神女”。不幸的是在一个暴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被台风巨浪卷走。人们不愿承认她是遇难而死,认为她是羽化升天,并说在湄峰上曾有朵彩云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