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南水北调知识点归纳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ab84b7941ea76e58fa04a4

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分为黄河以南、胶东地区和黄河以北三片。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生态和农业用水。

1、调水线路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规划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开挖胶东输水干线西段河道,输水至引黄济青干渠,再经山东省规划建设的胶东地区应急调水工程送水至威海市米山水库。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总扬程65米。

东线工程从长江引水,有三江营和高港2个引水口门,三江营是主要引水口门。高港在冬春季节长江低潮位时,承担经三阳河向宝应站加力补水任务。

从长江至洪泽湖,由三江营抽引江水,分运东和运西两线,分别利用里运河、三阳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江水道送水。 洪泽湖至骆马湖,采用中运河和徐洪河双线输水。新开成子新河和利用二河从洪泽湖引水送入中运河。 骆马湖

至南四湖,有三条输水线:中运河~韩庄运河、中运河~不牢河和房亭河。 南四湖内除利用湖西输水外,须在部分湖段开挖深槽,并在二级坝建泵站抽水入上级湖。 南四湖以北至东平湖,利用梁济运河输水至邓楼,建泵站抽水入东平湖新湖区,沿柳长河输水送至八里湾,再由泵站抽水入东平湖老湖区。

穿黄位置选在解山和位山之间,包括南岸输水渠、穿黄枢纽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黄渠三部分。穿黄隧洞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需在黄河河底以下70米打通一条直径9.3米的倒虹隧洞。 江水过黄河后,接小运河至临清,立交穿过卫运河,经临吴渠在吴桥城北入南运河送水到九宣闸,再由马厂减河送水到天津北大港。 从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主干线长约1156公里,其中黄河以南646公里,穿黄段17公里,黄河以北493公里。

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工程西起东平湖,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全长701公里。自西向东可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即西水东调工程;中段利用引黄济青渠段;东段为引黄济青渠道以东至威海市米山水库。东线工程规划只包括兴建西段工程,即东平湖至引黄济青段240公里河道,建成后与山东省胶东地区应急调水工程衔接,可替代部分引黄水量。

东线工程的总调水规模为抽江水量148亿立方米(流量800立方米每秒),过黄河水量38亿立方米(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向胶东地区供水21亿立方米(流量90立方米每秒)。

东线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抽江规模5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亿立方米,其中新增抽江水量39亿立方米。过黄河5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50立方米/秒。 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天津。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600立方米/秒,过黄河100立方米/秒,到天津5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50立方米/秒。 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调水量,以满足供水范围内2030年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800立方米/秒,过黄河200立方米/秒,到天津100立方米/秒,向胶东地区供水90立方米/秒。

2、工程估算

东线工程由输水河道、泵站、蓄水湖泊、穿黄工程以及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供电、调度运行管理设施等一系列单项工程组成,在单项工程基础上,组成不同规模的调水方案。

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增加装机容量20.66万kW。需完成土石方开挖1.87亿立方米,土方填筑0.33亿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92万立方米,砌石262万立方米,工程永久占地1.06万h㎡。

第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80亿元,治污工程投资140亿元,共计320亿元。

第一期工程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增加装机容量12.05万kW。需完成土石方开挖1.58亿立方米,土方填筑0.46亿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30万立方米,砌石172万立方米,永久占地1.28万公顷。主体工程增加投资约124亿元,治污工程投资100亿元。第二期工程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增加装机容量20.22万kW。需完成土石方开挖2.14亿立方米,土方填筑0.25亿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67万立方米,砌石211万立方米,工程永久占地7730公顷。主体工程增加投资116亿元。

第三期工程工期5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三期主体工程共计投资420亿元。

3、上世纪60年代建水利枢纽进行“江水北调”

江都区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建成的我国最大的一座电力排灌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最大的功能是进行“江水北调”,达到“控扼江淮,治淮排涝”的目的。

以前淮河水没有出路,大雨之后就发生洪涝灾害。因此,为淮河水找出路,就成了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治淮的主要任务。作为远东最大水利枢纽,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最初是防洪排涝的,进行“江水北调”,偶尔兼具发电功能。

1969年9月23日,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整个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工程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全套设备自行制造和安装,于1961年开工兴建,当时只有第一抽水机站,功率为64立方米/秒。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全部建设历时16年。第一抽水机站在1963年胜利完成后,接着又投资1.7亿元兴建了第二、三、四抽水机站及其配套工程。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江水北调”升级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建设30多年期间,江都水利枢纽一直利用‘江水北调’来调节水,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利用之前的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并向北延伸。

2002年12月27日上午10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在北京、江苏和山东同时正式开工。沿长江到天津北大港水库输水总线总长1156公里,其中黄河以南646公里,穿越黄河段17公里,黄河以北493公里;山东半岛输水线从东平湖至威海市米山水库,全长701公里。从长江至东平湖需设13个梯级抽水泵站,总程65米。

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工程之一,它与江都水利枢纽共同组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级泵站。工程位于我市江都、高邮、宝应三县(市)境内里下河腹部地区,由三阳河、潼河、宝应站三个部分组成。

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试通水。经过11年的建设,国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12月10日正式通水,扬州境内承担了三阳河潼河工程、高水河整治工程、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高邮血防工程等5个设计单元工程。

4、东线工程的13个梯级抽水站

东平湖以南共设置13个调水梯级,南四湖以南为双线输水,共设泵站枢纽22处,各枢纽设置如下: 长江至洪泽湖:

第一级 江都站400m3/s;宝应站100m3/s; 第二级 淮安站300m3/s;金湖站150m3/s; 第三级 淮阴站300m3/s;洪泽站150m3/s; 洪泽湖至骆马湖:

第四级 泗阳站230m3/s;泗洪 120m3/s; 第五级 刘老涧站230m3/s;睢宁站110m3/s; 第六级 皂河站175m3/s;邳州站100m3/s; 骆马湖至南四湖:

第七级 台儿庄站125m3/s;刘山站125m3/s; 第八级 万年闸站125m3/s;解台站125m3/s; 第九级 韩庄站125m3/s;蔺家坝站75m3/s; 南四湖:

第十级 二级坝站125m3/s; 骆马湖至南四湖:

第十一级 长沟站100m3/s; 第十二级 邓楼站100m3/s; 第十三级 八里湾站100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