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07 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高考押题)(带答案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07 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高考押题)(带答案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6830544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2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答案】BE

【解析】B.“相接”应为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E.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成为名句,这便叫“动词效应”。据此找出“摇”“滴”两个动词,然后加以赏析。赏析时首先结合语句解释这两个动词的含义,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给人的幻觉,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其次再赏析“滴”与“摇”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异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阙 题 [唐]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答案】AC

【解析】B.“孤寂”错,应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

方。作者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解析】赏析写水之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结合语句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加以分析即可。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四垂天:天幕从四面下垂。②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③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B.“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拍”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表现了春水的生命力。

C.“白发戴花君莫笑”中“白发”泛指老人。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

D.“六幺催拍盏频传”一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E.“人生何处似尊前”一句表达了词人希望借醉人的春光和春酒来排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答案】BC

【解析】B.“用天幕的‘静’反衬春水的‘动’”错,应该是“春水的‘动’与天幕的‘静’相互映衬”。C.“‘白发’泛指老人”错,应该是词人自指;“描绘出一幅老少同乐的热闹的春游图景”错,应该是表现词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2)有人认为“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语不当,应该用“荡”字才符合实际情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出”字用得好。“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而“荡”则无此丰富的意蕴。

【解析】首先明确肯定“出”用得好不好。其次结合“出”字的含义及其在诗句中的画面、表达效果作答。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 合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唐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④的的:鲜明的样子。⑤旆: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