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Word版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三)第三单元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b47a3e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8

12.(2020·北京西城区一模)右图为中国驻法使馆的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的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

A.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B.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解析:选D。观察题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美国借助马歇尔计划加紧控制西欧,中法建交体现了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选D项。

13.(2020·江苏南京、盐城二模)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下列对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时间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大洋洲 总计 1950~1959年 12 5 6 0 0 23 1960~1969年 1 13 1 1 0 16 1970~1979年 10 23 14 13 5 65 1980~1989年 3 3 0 6 2 14 总计 26 44 21 20 7 118 A.1950~1959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解析:选C。从表格信息可知,1970~1979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最多(65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故选C项;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排除A项;1960~1969年非洲与中国建交国增多,得益于万隆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我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20世纪80年代建交国家增加是因为我国实力增强,排除D项。

14.(2020·福建福州质检)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新时

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对非洲既有援助也有投资,二者有机结合,故选D项;“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体现不出政府主导,排除A项;据“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得出有获取资源的要求,排除B项;中国援助安哥拉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久和平。”

——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 《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二 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

《当代中美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影响。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

(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的战略外交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1907年 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1910年 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讲道:“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五四运动前后 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1921年后 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

辛亥革命时期 1949年 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化”“立宪民主的现代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新中国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与近代化进程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提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在演进》和理想小说《新中国》中可提取近代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

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