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地理常用工业,城市,流域,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专题:高中地理常用工业,城市,流域,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337ca38aef8941ea76e05f7

(4)结合资源条件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促进工业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提高水质,合理利用土地,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例题7.(2014·东莞一模)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西双版纳出 境,连接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汇入南海, 全长4 880公里。结合右图信息,简述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参考: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借鉴

2.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P一轮168) 灌溉 促进农业发展 养殖 航运 防洪 水电 增加通航里程提高通航效率 形成有效防洪调度系统 河流梯级开发 修建水库 河流综合开发结合资源条件 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 理 铀 煤 核电 火电 电力供应基地化学工业 冶金工业 形成工业走廊提高水质 水污染的预防与治理 水源涵养林保的保护与建设 建立自然保护区 带动旅游发展

土地利用 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稳固河、湖岸线,控制水土流失 恢复、治理采矿区生态环境 3.河流治理措施(P二轮78、一轮169)

上游:修水库,植水源涵养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重点开发水电 中游:修水库,建分洪、蓄洪工程,开发水电、航运

下游:加固堤坝,清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重点开发航运 治理措施 目 的 5

建设水利工程 修建分洪、蓄洪区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调整流域产业结构, 因地制宜选择农业布局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防洪和航运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提高水质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4.河流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自然原因: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

分配、植被、土质等 ①成因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

围湖造田,湖泊蓄水防洪调节能力下降

②长江中下洪涝原因及治理措施(P地图册170) (自主摘录)

③黄河“地上河”成因及治理(P地图册170) 成因(自主摘录) 工程措施:兴建水利,上拦下排,平整土地,修筑梯

田,地膜覆盖,打坝淤地

中游黄土高原区: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封坡育草 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下游地上河区:加固堤坝,清淤疏浚河道,建分洪、蓄洪工程

例题8.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 材料一:珠江流域示意图

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参考:长江中下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专题十六:环境保护

6

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

1.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P一轮43—45) ①原因:

②治理措施: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能源(煤石油)消费比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积极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 风能 生物能 核能 水电 地热能) (3)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4)保护森林,植树种草,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高新技术产业)

(6)全球参与,完善国际法律法规,各国签订限制CO2排放的国际公约 (7)利用经济手段,提高易排放CO2矿物燃料的价格 (8)提高民众节能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例题9(2010年广东高考)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如何减少CO2排放? 参考答案:治理措施1.2.3.5点

2.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P一轮154—155) ①世界各地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3)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②西北荒漠化的原因分析: ③西北荒漠化治理措施:

7

问 题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过度樵采 措 施 合理分配、利用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控制农业规模,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实行轮牧、围栏限牧,划区轮放,种植饲料或人工草地,防止过度放牧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农业结构),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开垦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增加农牧民收入 人口激增对生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态环境的压力 绿洲、水源缺乏区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草方格)构筑防护林体系,封沙育林,封沙育草 受到风沙侵袭 3.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P一轮158—159) ①破坏原因: (1)过度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2)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偿还债务 直接原因 (3)开辟大型农牧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或种植园农业,获取经济效益 (4)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根本原因 人口剧增和贫困而导致的发展需求 ②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共同保护,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育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4.湿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P一轮159) ①破坏原因:

(1)湿地过度围垦,围湿造田

(2)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湿地萎缩 (3)工农业发展,过度引水,造成湿地水域面积减少

中亚咸海萎缩原因

(4)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保护措施:

(1)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的管理 (2)退田还湖还湿

(3)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湿地淤积 (4)合理利用湿地水源,避免湿地水域面积萎缩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P地图册75) ①自然原因:

降水: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土壤:黄土为粉沙性土壤,土质疏松,多空隙,易溶于水 地形: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平地少,斜坡多,水流速度快

植被:植被具有过渡性,由森林向草原过度,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 ②人为原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