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8bf2b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c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新知学习 (一)理清思路

1. 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

2. 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 提示:清、静、悲凉。

3.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

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 (二)深入赏析画面

看看大家都选了那些画面,课堂上重点分析前四幅。

1. 请选择“破院秋色”的小组发言,结合相关语段对郁达夫进行评价。 教师补充总结:

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

的这种浓厚的苦味时,他是不是在品味自己的有点悲凉的人生呢?这个破字,实际上,它是有一种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住在破院里,面对破窑壁,他想到的更多的是这个故都的过去。

2. 请选择“落蕊秋意”的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

郁达夫具有一颗敏感纤细的文人之心,只有这样一颗敏感纤细的心,才能对生活中的爱、生活中的美去加以感悟和体验。

3. 请选择“秋蝉残声”的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

他想到自己的人生,就在同一年,他写过一首诗歌,我截了其中的两句“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他听着秋蝉的蝉声,他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他感叹自己的创作枯淡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枯淡了,听着秋蝉衰落的蝉声,他想到了自己这种非常枯淡的中年生活,人生啊,你如此短暂,为什么走得最急的都是最好的时光。实际上,通过听蝉声,来感悟自己的人生的并不是郁达夫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