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京市各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435b8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8

现代文阅读3

【2018 东城二模】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7分)

也谈“到此一游”

几乎每个国庆长假,都俨然是全民出游的时节。每每此时,都有不少“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新闻出现,并且引发热议。

其实,游客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行为,是有一定深层原因可以探究的。人作为生命体,相对于其他动物,就在于试图追求某种“意义”或者说“永恒”,以证明自己的存在,超越生命体的有限性。比如,人可以选择通过出人头地成为名人、英雄而使自己的事迹、成就流芳百世;还可以通过产出今天谓之知识产权对象的智力成果、作品而将“自己的思想”传之久远。可以说,追求永恒是人类的本性,但追求永恒的手段和途径各有不同,且有层次之分。

实际上,在名胜古迹刻涂诸如“某某到此一游”字样的行为就是一种追求永恒的任性层次或状态。确实,中国自古就有在山石或建筑上题字的传统,也可以说,今日游客的行为有仿效古人做法的意味。古代文人们热衷于题壁作诗,以致古诗里专门有个种类叫题壁诗,不少诗歌就是这样得以传播开的。也有的皇帝喜欢在巡游中题诗词于名山胜水,以示临幸。然而,总的来讲,古人题词与今日游客的做法还是存在很大不同。从写作的主体来讲,在古代农业社会,有能力出游并有资格题诗作词的人一般都是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而现在很多游客,既写不出像样的诗来,也没有什么书法功底。再就客体即题诗作词的载体来讲,古人虽然也是用料广泛,但并不会选择在受到法律保护的文物上或者国家明确禁止的载体上题诗作词;此外,与第一点相联系,古人所题的内容大都比较有文化意蕴,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美感,能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古人题诗作词达到了悦人悦己的效果,具有正外部性;而今日游客的做法,仅是一种赤裸的自我宣示和标榜,只具有悦己效果,不具有正外部性,而且可以说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破坏了名胜古迹的完整,降低了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减损了其他游客的旅游收益等。因此,这种在名胜古迹上刻涂字画的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明确禁止,相应的责任人也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然而,面对一种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民众行为方式,仅仅禁止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科学的引导方式。首先,我们要考虑到民众在景区有抒发自己心情的心理需求,因而可以设置一些供游客签名留念甚至是涂鸦的设施。当然,墙上的内容是需要定期清理的(电子设备除外)。实际上,我们的室内博物馆、展览馆大都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具有留言功能的设备,只不过没有把这种做法延伸到开放性的景区而已。另外,我们也要允许游客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在景区留言墙上有更多个性化的表达。

再者,也是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对民众进行意识和思维方面的引导。这其中,核心就是民众的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或者说是如何处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一些人之所以难以树立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是与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社会,人们以家族、村落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安土重迁,进而形成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人们基于因关系远近亲疏、身份高低贵贱而形成的“礼”进行交往、活动,谈不上什么公共理性和公共意识。换句话说,只有在与陌生人相处的过程中,只有在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空间内,只有在脱离了熟人社会的环境中,才谈得上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的问题,也即如何在公共场所或空间选择自己行为的问题。而这种陌生人社会,正是工业生产方式以及城市的兴起所带来的结果。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仍然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因此,立基于陌生人社会之上的公共意识或公共理性自然也仍处于一个不断培育的过程。 1 ,2 。23.对于民众“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的行为,作者认为不仅要 ○而且要 ○(每空两个字,共2分) 24.有人认为“游客在名胜古迹上刻字涂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很多文人就有写

题壁诗的习惯。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这种观点进行反驳,你将从哪些方面来反驳?(3分)

答:

25.读完此文,假如你是名胜古迹的管理者,面对游客屡禁不止的涂鸦行为,你会采取哪些

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请至少写出两条。(2分) 答:

答案:

23.(2分) ○1禁止 ○2引导 24.(3分) 答案要点: ○1写作的主体 ○2写作的客体 ○3写作的内容 25.(2分) 答案要点:

①在景区相关网站上开设“游客留言”栏目; ②在景区出口处、游客休息处设立游客留言册;

③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在景区建一道电子涂鸦墙或LED动态留言簿,让游客实现“到此一游”留言留名的意愿;

④凡是在签名留言册上签名者,赠送“旅游纪念卡”一枚,或者对优秀作品入选者给予旅游景区门票的奖励。 (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2018 西城二模】

(三)阅读下面辩论会的辩词,完成25—27题。(共6分) 【正方一辩陈词】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1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规律,从而科学地证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

②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

③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周易》,韦编三绝。可见求知难哪!

④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引进。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知识和方法,行才会有成就,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

⑤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会者不难,

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⑥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谢谢各位! 【反方一辩陈词】

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1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我方将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

2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赌○博、拐骗、偷窃等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仁义礼智?难道我们不知道公民道德?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王阳明先生还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一般的伦理道德,我们本来就是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难在哪里呢?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导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

③第二,从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这样的概念。

④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 25.双方是围绕什么辩题展开辩论的?(2分)

答:

26.“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可以作为哪一方的论据?(1分)

A 正方 B 反方

27. 你认为正反两方的一辩陈词哪方更为精彩?请举某方其中一段辩词加以说明。(3分) 答:

答案:

25.答案示例: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2分) 26.B (1分)

27.答案示例:我认为正方的一辩陈词更为精彩。例如正方辩词第①段,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北京猿人说起,用人类先掌握钻木取火的技术,后来才揭开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奥秘的事例,一方面引出论题,一方面证明了正方观点“知难行易”。 (共3分,论点1分,论证2分)

【2018 海淀二模】

(三)阅读《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完成18—20题。(共6分)

以创新之光照亮“裂痕”

①相传宋代一位著名的制瓷艺人章生一,开窑时发现瓷器的釉面竟全裂开了。看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他突然灵机一动,将刚泡好的一杯浓茶水泼到瓷器上,裂纹随即变成了茶色线条。他又试着把墨汁洒上去,裂纹变成了黑色线条。这就是瓷器史上“冰裂纹”

的发现过程。其实,万物皆有“裂痕”,我们只有去拥抱“裂痕”,让创新之光照进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②“裂痕”常常表现为某种缺陷,而这种缺陷恰恰是创新和发展的机遇。2004年,马云为推进淘宝业务的延伸,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现在看来,支付宝是一个很成功的创新,马云却说:这是被“逼”出来的。当年,淘宝做得很火热,但是无法进行网上交易,这就倒逼淘宝必须解决支付问题这一缺陷。于是,马云推出了“支付宝”。正是由于直面“缺陷”,积极改进创新,才促使马云的阿里巴巴企业飞速发展。

③ “中国天眼(FAST)”在研制过程中,曾遇到过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FAST的主动反射面支撑结构需要采用索网技术,要求索网有超强的抗疲劳性能。但研究人员对买自知名企业的十余根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面对这一难题,总工程师南仁东号召大家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大胆提出新方案。两年间,他们“摸爬滚打”,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研制出了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这期间,尽管一次次失败带来了一次次打击,但他们从未停止探索!可见,面对“裂痕”,就是要敢闯敢试。望而却步者没有前途,逢山开路才有希望。相反,坐等万事俱备,只求安逸稳妥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就会错过探索发现的惊喜。

④在大多数人眼中,考100分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可数学家陈省身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因为考100分需要反复训练细枝末节,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探索?或许在陈先生看来,创新思维应该是一种“缺陷”思维,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很难创新,反倒是只关注主要问题、忽视“过度细节”、不苛求完美的人,才更容易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这启示人们,无“裂痕”未必是真的好,避免“满分损失”极为重要。

⑤“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成功不等于成熟,完成不等于完美,“美好”永无止境。新矛盾如同“裂痕”,既映照着缺憾、不足,更孕育着希望、机遇。一次次用创新之光照亮“裂痕”,一次次在新起点上超越自己,前行的道路自会越走越宽广。

(有删改)

18. 根据选文内容,比较下面[A][B]两则链接材料,判断哪一个做本文的论据更恰当。(填涂序号)(1分) 【链接材料】

[A]有位名叫杨忠的学生在沐浴时,感觉用肥皂或用沐浴液来清洁皮肤很不方便,因为肥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滑掉,沐浴液需要先倒在毛巾上。他便想到做一个专用的能自动加液的用具,经过多次实验,发明了一种融擦身毛巾、沐浴液于一体,随用随压、使用方便的沐浴器,获得江苏省发明创造三等奖。

[B]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了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电子蛙眼还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 19.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2分) 答:

20.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认识。(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