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宏观经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22121dc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a

宏观经济学 复习题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收入

4.个人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 6.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7.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8.国内生产总值折算系数 9.最终产品 10.中间产品

二、选择题:

1.下列四种产品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当年生产的一辆汽车;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C.某人去年收购而在今年专售给他人的汽车;D.一台报废的汽车。 2.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记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农民生产的小麦; C.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 D. 粮店为居民加工的面条消耗的电。 3.政府购买支出是指:( )。

A.政府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B.政府购买各种产品的支出 C.政府购买各种劳务的支出 D. 政府的转移支付。 4.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

A.有形的产品; B.无形的产品; 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D.自产的可用的农产品。

5.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

A.个人购买的小汽车; B.个人购买的游艇; C.个人购买的服装;D.个人购买的住房。 6.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核算:( )。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个人可支配收入。 7.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的差是:( )。

A.间接税; B.直接税; C. 折旧; D.公司未分配利润。 8.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之间的差是:( )。 A.间接税; B.直接税; C.折旧额 D. 个人所得税。 9.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

A.净出口; B.折旧; C.转移支付; D.国家债务。 10.社会保障支出属于( )。

A.政府购买支出; B.转移支付; C.税收; D.消费。

三、判断题:

1.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价值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价值都应计入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3.用作钢铁厂炼钢用的煤和居民烧火用的煤都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4.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穿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5.某人出售一幅旧油画所得到的收入,应该记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6.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则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7.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8.一栋建筑物的销售额应加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9.销售一栋建筑物的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应加到国内生产总值中去。

10.作为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指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可获得的最好统计数据。

四、简答题:

1.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2.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4.说明在证券市场买债券和股票不能看作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 5.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N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NP?

五、计算题:

1.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万美元)

国民生产总值:4800 总投资:800 净投资:300 消费:3000 政府购买:960 政府预算盈余:30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试计算:

(1)储蓄; (2)投资; (3)政府支出。 3.某经济社会在某时期发生了以下活动:

(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万磅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a.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b.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c.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利润共计分别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

一、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均衡产出或收入 2.消费函数 3.边际消费倾向 4.平均消费倾向 5.边际储蓄倾向

6.平均储蓄倾向 7.投资乘数 8.直接税 9.间接税 10政府购买 11.政府转移支付 12.政府支出乘数 13.税收乘数 14.转移支付乘数 15.通货紧缩缺口 16.通货膨胀缺口

二、选择题: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消费支出可能( ) 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3.从长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则消费支出( ) A.可能大于零 B.可能小于零

C.等于零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4.在短期内,居民的( )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A.储蓄 B.消费 C.所得税 D.转移支付 5.直线型的消费函数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使收入水平增加?

A.自发性支出增加 B.自发性税收下降 C.自发性转移支付增加 D.净税收增加

7.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净税收和政府购买增加同一数额时,则( )。 A.(C+I+G)上移 B.(C+I+G)下移 C.(C+I+G)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假定净出口函数是X=X-mY,净出口余额为零,则增加投资支出将( )。 A.使净出口余额和收入增加

B.收入增加,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C.收入增加,净出口余额不受影响

D.收入不受影响,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9.边际进口倾向上升( )。

A.对乘数的影响和MPC一样 B.对乘数没有影响 C.使乘数变大 D.使乘数变小 10. 引致消费取决于:( )。

A. 自发消费 B. 边际储蓄倾向 C. 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三、是非判断题:

1.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2.当经济处于均衡时,边际消费倾向必然等于边际储蓄倾向。

3.既然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那么实际经济至少在理论上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4.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那么储蓄函数比消费函数陡。

5.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税收为定量税),那么投资乘数为4。 6.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税收为定量税),政府支出乘数为4。

7.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平衡预算上升100,那么实际收入上升75。 8.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0.75,税收上升100,那么实际收入下降300。 9.在均衡公式S+T=I+G中,储蓄一定等于投资,税收一定等于政府支出。 10.税收和政府的转移支付都将由于它们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影响消费。 11.政府购买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但税收和转移支付则是通过它们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间接影响总需求。

12.若消费函数为C=0.85Y,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 13.增加转移支付将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14. 若所得税不是同政府购买支出增加相同数额,政府购买的增加将导致预算赤字的增加。 15.政府购买增加,储蓄增加。 16.边际消费倾向上升将减少收入。 17.在没有所得税条件下,增加政府购买同时减少等量的转移支付,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政府购买相同的量。

18.在存在所得税条件下(税收为定量税),增加政府购买同时减少等量的转移支付,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与政府购买相同的量。

19.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就越大。 20.若一国可支配收入的92.2%用于消费支出,则7.8%用于储蓄。

四、计算题:

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l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加到500时,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a+bY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500过程中的第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第十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存量 2.货币流量 3. 货币创造乘数 4. 自动稳定器 5.基础货币 6.法定准备率 7.再贴现率 8.公开市场业务 9. 功能财政 10.年度平衡预算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项主要目标之一( )。

A.政府预算盈余 B.充分就业 C.价格稳定 D.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是( )。

A.税收 B.举债 C.发行国库券 D.公债 3.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会产生( )。

A.预算赤字 B.预算盈余 C.物价上涨 D.失业减少 4.弥补赤字的途径有( )。

A.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B.增加转移支付 C.货币升值 D.促进经济增长